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题目是关于中国新纪录片的理论研究,它立足于中国九零年以来新纪录片的创作实践,对其纪实主义回归的发展过程进行考察,归纳新纪录片纪实主义理论的渊源、美学特征及创作理念流变,阐述新纪录片与社会的关系。在此基础上,还将从纪实主义视角对新纪录片发展历程中出现的诸多有争议和尚未解决的问题进行探讨,深入剖析“解构主义”、“后现代主义”、“文化工业”等西方哲学对中国新纪录片的影响。 在许多人心目中,中国新纪录片的上限是吴文光的《流浪北京》,而在另外一些人心目中,中国新纪录片的上限是《望长城》。这实际是中国新纪录片的发展两种不同方向,一个就是吕新雨指出的“新纪录运动”,另一个则是“电视纪录片运动”。前者属于存在于体制之外的“边缘纪录片”,由 80 年代中期“独立制片人”开始,以“地下电影”的形式和往国外送展的方式存在;后者则是通过国内中央电视台、各省市电视台体制内制作,以电视纪录片栏目的形式存在,代表着一种自上而下的权力和视角。二者都是建立在对传统政论风格纪录片的一种反判而产生的。 需要指明的是本文中提及的“新纪录片”不单纯特指独立制片人的作品,它还应包括电视台体制内作者受独立制片影响而拍摄的作品。也就是说,九零年以来出现的纪录片,相比较过去的政论片、人物片,只要是作品的拍摄视角、拍摄方法、关注的内容是新的,观念是新的,都在本文讨论范围之内。目前,新纪录片学术界关注的焦点研究都停留在“新纪录片与新技术”、“民间影像与话语权”等等层面的问题之上,其中有些研究仅是作者的拍摄心得和总结而已。也就是说目前还没有一套完整的新纪录片的研究理论体系。 所以本题目的研究旨在构建系统、完整、客观的关于中国新纪录片的纪实主义回归理论研究体系。作者将在查阅中外关于纪录片的专著、学术研究综述、期刊论文等重要文献的基础上,研究中央电视台、省市电视台的纪录片专栏播出的纪录片作品以及个人独立制片的 DV 纪录片作品,对近年来新纪录片发展中出现的“作者潜意识与表达”、“个人口述与集体记忆”、“媒介与话语权”、“新技术与新纪录片的发展空间”等问题做出分析。并深入探讨记录、真实、纪实的美学关联,回顾纪录片流派,分析中国新纪录片面临的纪实主义兴起的原因以及面临的问题,阐明中国新纪录片的纪实主义回归与大众文化背景下大众审美需求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