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毒基因AvrPto、AvrPtoB与感病番茄互作基因的初步研究

来源 :中国农业科学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inubaijiaz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番茄细菌性斑点病是影响番茄产量和品质的重要病害,Pseudomonas syringae pv. tomato(Pst)为其病原菌,Pst与番茄的互作系统是研究植物抗感病机理的典型模式系统。Pst存在两种无毒基因:AvrPto和AvrPtoB,它们编码的蛋白质均能与番茄抗病基因Pto编码的Ser-Thr蛋白激酶互作,符合Flor“基因对基因”学说。AvrPto和AvrPtoB在表达Pto的抗病植物中,与Pto互作,表现无毒功能,引发植物防御反应;而在缺失Pto的植物中,它们具有毒性,促进细菌的生长。Lescpth5是感病番茄Pto基因家族成员之一,与Pto是同源基因,其编码的蛋白质具有激酶活性,推测其可能与Pto类似,能够与AvrPto、AvrPtoB互作。本文通过Lescpth5表达分析、Lescpth5与AvrPto、AvrPtoB互作分析以及利用酵母双杂交系统在感病番茄中蔬四号中筛选与AvrPto、AvrPtoB互作的蛋白,从而初步研究AvrPto和AvrPtoB作为毒性因子的致病机理。研究的目的在于找到AvrPto和AvrPtoB作为毒性因子在感病番茄中蔬四号中的作用靶标。根据Lescpth5基因序列设计引物,成功的利用RT-PCR技术确定了Lescpth5能够表达,同时对该基因从核苷酸和氨基酸水平进行分析,为研究Lescpth5与AvrPto、AvrPtoB的互作提供了基础。PCR扩增得到AvrPto、AvrPtoB以及Lescpth5特异性产物,并将目的基因分别连接到诱饵载体(pGBKT7)和猎物载体(pGADT7)上,成功构建了诱饵载体pGBKT7-AvrPto、pGBKT7-AvrPtoB和pGBKT7-Lescpth5以及猎物载体pGADT7-AvrPto、pGADT7-AvrPtoB和pGADT7-Lescpth5。利用酵母双杂交系统,共转化分析Lescpth5与AvrPto、AvrPtoB的互作关系,结果发现Lescpth5既不能与无毒蛋白AvrPto互作,也不能与AvrPtoB互作。因此推测,Lescpth5不是AvrPto和AvrPtoB作为毒性因子的作用靶标,但是其具体功能还不清楚。成功的构建了感病番茄中蔬四号的cDNA文库,并分别以AvrPto、AvrPtoB作为诱饵蛋白,筛选与其互作的cDNA编码蛋白。最终筛选到与AvrPto互作的阳性克隆19个,将其分为四类;与AvrPtoB互作的阳性克隆11个,将其分为两类。发现与番茄细菌性斑点病菌AvrPto、AvrPtoB互作的蛋白质主要是参与寄主光合作用的蛋白质,没有筛选到Pto基因家族的任何成员,可见,Pto基因家族成员并不是AvrPto和AvrPtoB作为毒性因子的靶标。本实验围绕AvrPto和AvrPtoB在感病番茄中蔬四号中的作用靶标,证明Lescpth5不能与AvrPto和AvrPtoB互作,同时在酵母双杂交系统中筛选到与AvrPto、AvrPtoB互作的蛋白,并发现与AvrPto、AvrPtoB互作的蛋白质主要是参与寄主植物光合作用的蛋白质。推测AvrPto和AvrPtoB作为毒性因子,通过Ⅲ型分泌系统进入植物细胞中,与植物光合作用有关的蛋白互作,或者影响卡尔文循环,或者影响叶绿素和叶绿体内相关蛋白质的合成,从而破坏植物光合作用,促进侵袭位点叶肉细胞衰老、死亡,引起细胞坏死。初步解释Pst无毒基因的致病机理以及感病番茄感病信号转导,为寻找阻断无毒蛋白的作用靶标、控制番茄细菌性斑点病的危害奠定理论基础。
其他文献
本实验室在前期工作中发现绿木霉(Trichodermavirens)TY009菌株的次生代谢物中有一个组分具有抑制水稻纹枯病菌菌丝生长的生物活性。 本文对T.virens菌株TY009代谢物的活
本文简要回顾了蚊科分类学历史,对蚊虫的生活习性和医学重要性进行了简要介绍。检视了中山大学生物博物馆、深圳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等相关单位收藏的蚊科昆虫标本,共计3亚科、9
提出了管片式散热器芯子自动装配中的自动分片原理和方法。基于可编程序控制器和位置控制脉冲单元的主从控制,研制了散热器芯子自动装配机。样机运行表明:基本解决了国内芯子装
细胞自噬过程是真核生物中普遍存在的非选择性的蛋白降解过程,是真核生物中进化上保守的过程。在细胞的生长和发育过程中,细胞自噬在合成和分解代谢方面起着重要的平衡作用。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