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植密度和施氮量对啤用大麦生长、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来源 :新疆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edsfdfasfda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给啤酒大麦优质高产栽培提供理论依据,以甘啤4号为供试材料,采用裂区试验研究了种植密度和施氮量对啤酒大麦生长发育、产量及品质的影响。试验中,主区种植密度(D)设325万株·hm-2(D325)、375万株·hm-2(D375)和425万株·hm-2(D425)3个水平;副区施氮量(N)设0 kg·hm-2(N0)、75 kg·hm-2(N75)、150 kg·hm-2(N150)、225 kg·hm-2(N225)和300 kg·hm-2(N300)5个水平。研究得出主要结果如下:(1)种植密度对大麦生育期、穗下节间长度、旗叶SPAD值、穗长、穗粒数、结实率和产量均无显著性影响;对株高、茎秆直径、旗叶叶面积和成穗率影响显著,随着种植密度增大,株高、茎秆直径、旗叶叶面积和成穗率均表现为下降趋势。施氮量对上述指标的影响均达到了显著性水平。其中,株高、茎秆直径、穗下节间长度、旗叶叶面积与施氮量呈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96、0.88、0.99、0.95;生育期、穗长、穗粒数和结实率均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升高,而成穗数、成穗率和千粒重表现为先升高后降低;产量(y)随着施氮量(x)的增加表现为增加趋势,但增加的幅度不断减小,可拟合得出二次曲线方程:y=-0.003 x2+5.8466 x+2748.7(R2=0.9665);经济系数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表现为先增大后降低,且在N150处理下达到最大值。(2)随着生育进程的推进,大麦茎秆和叶片中氮素含量逐渐降低,穗部氮素含量逐步升高,氮素累积量随生育期的推进呈先增加后趋于平缓的趋势。种植密度对大麦植株氮含量和氮素积累量的影响不显著,而施氮量的影响达到显著性差异。施氮量增大,植株各生育时期氮含量和氮素积累量表现为先增大后减小的变化趋势,且均在N225处理下达到最大;氮素转运效率和氮肥生理利用率随着施氮量的增大表现为先增大后减小。氮素吸收效率、氮素利用效率和氮素收获指数与施氮量均表现为极显著的负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97、-0.95和-0.96。(3)在大麦生长的不同时期,植株的干物质积累呈持续增加趋势,苗期至拔节期增长较为缓慢,拔节期至成熟期增加较快。不同密度处理下,随着施氮量的增加,植株不同器官的干物质转运率和干物质转运对籽粒的贡献率均不同。其中,施氮量与叶片干物质转运率呈显著负相关,叶片干物质转运对籽粒的贡献率、茎秆干物质转运率和茎秆物质转运对籽粒的贡献率均呈极显著负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92、-0.94、-0.98和-0.95。(4)施氮量与籽粒粗蛋白含量、清蛋白含量均表现为极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均为0.99;籽粒球蛋白含量随着施氮量增加表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且在N225处理下达到最大值;籽粒淀粉含量与施氮量表现为极显著负相关,相关系数为-0.99。种植密度和施氮量对大麦籽粒的β-葡聚糖含量及含水量均无显著影响。综合考虑各项指标,当甘啤4号种植密度为385万株·hm-2、施氮量为124.71kg·hm-2时,既能提高产量,又能保证其酿造品质达到最佳。
其他文献
淀粉主要被人类用作食物,同时广泛应用于食品加工业、饮料业、纺织和造纸等行业。淀粉是由许多葡萄糖残基组成的多聚糖,因其链的长短和分支程度的不同而分为直链淀粉和支链淀粉。不同的淀粉其直/支比不一样,具有独特的理化特性,最终对其加工的产品产生不同的影响。淀粉特性是影响面条品质的重要因素。以国内外冬播小麦品种(系)227份以及从晋麦66×糯麦1号中选育出经碘染籽粒剖面初步鉴定为糯性小麦的品系30份为材料,
本文旨在探明滴水量对大豆花荚形成及根系生长的影响。笔者在田间系统地研究了900(W1)、1725(W2)、2 550(W3)和3 375 m3·hm-2(W4)4种滴水量对新大豆27号根系生长发育及游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