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会认为一些事件或者某个情境是以前见到过的,人们会错误的回忆、再认出从未经历过的事件,或者与经历过的真实情况完全不同的内容,从而产生错误记忆。想象膨胀是错误记忆的一个新领域,它为错误记忆的研究提出了一种新的思路和方法,研究者运用从错误记忆经典DRM研究范式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想象膨胀范式,对自传体记忆和简单行为的记忆等展开了研究。对于研究的结果,研究者们试图用一些理论来解释,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源检测框架理论和熟悉感归因理论。以往的研究中关于想象膨胀个体差异的研究比较少,本研究试从人格特质和认知方式的角度,对想象膨胀的易感性进行探索性研究。本研究采用开放性问卷得到实验材料,用艾森克人格问卷(EPQ)和镶嵌图形测验(EFT)筛选被试,以源检测框架理论、熟悉感归因理论、艾森克的人格—唤醒理论和认知风格相关理论为基础,运用想象膨胀的三阶段研究范式,通过两个实验,即实验一通过控制想象次数的变化诱发想象膨胀,实验二通过控制信息来源诱发想象膨胀,并考察人格特质和认知方式在想象膨胀中的个体差异。研究结果表明:第一,随着想象次数的增加,丰富了被试对简单行为的知觉细节而产生了感知积累,同时引起了对材料的熟悉感。被试认为没有出现过的简单行为确实出现过的信心有了极大提高,想象次数越多错误率越高,想象膨胀效应越明显,验证了源检测框架理论和熟悉感归因理论。第二,通过控制不同的信息来源,外源信息带来更多的知觉细节和背景信息,内源信息使被试产生了更多的认知操作,引发想象膨胀有效,验证了源检测框架理论,但是不同信息来源下的错误反应率无显著差异。第三,从认知方式角度探讨想象膨胀的个体差异,由于认知偏向和心理分化水平的不同,场依存者的错误再认率显著高于场独立者,在想象膨胀中表现了更强的敏感性。第四,从人格特质角度探讨想象膨胀的个体差异,由于皮层唤醒水平和对信息的编码表征不同,以及其它待进一步探讨的可能性因素,内外倾维度是影响想象膨胀的因素且内倾者的错误再认高于外倾者,神经质维度则不是影响想象膨胀的因素。第五,在想象膨胀的产生中,人格特质和认知方式作为相互独立又有联系的两个因素,对错误再认有着交互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