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象膨胀中人格特质和认知方式的个体差异研究

来源 :西北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erre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会认为一些事件或者某个情境是以前见到过的,人们会错误的回忆、再认出从未经历过的事件,或者与经历过的真实情况完全不同的内容,从而产生错误记忆。想象膨胀是错误记忆的一个新领域,它为错误记忆的研究提出了一种新的思路和方法,研究者运用从错误记忆经典DRM研究范式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想象膨胀范式,对自传体记忆和简单行为的记忆等展开了研究。对于研究的结果,研究者们试图用一些理论来解释,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源检测框架理论和熟悉感归因理论。以往的研究中关于想象膨胀个体差异的研究比较少,本研究试从人格特质和认知方式的角度,对想象膨胀的易感性进行探索性研究。本研究采用开放性问卷得到实验材料,用艾森克人格问卷(EPQ)和镶嵌图形测验(EFT)筛选被试,以源检测框架理论、熟悉感归因理论、艾森克的人格—唤醒理论和认知风格相关理论为基础,运用想象膨胀的三阶段研究范式,通过两个实验,即实验一通过控制想象次数的变化诱发想象膨胀,实验二通过控制信息来源诱发想象膨胀,并考察人格特质和认知方式在想象膨胀中的个体差异。研究结果表明:第一,随着想象次数的增加,丰富了被试对简单行为的知觉细节而产生了感知积累,同时引起了对材料的熟悉感。被试认为没有出现过的简单行为确实出现过的信心有了极大提高,想象次数越多错误率越高,想象膨胀效应越明显,验证了源检测框架理论和熟悉感归因理论。第二,通过控制不同的信息来源,外源信息带来更多的知觉细节和背景信息,内源信息使被试产生了更多的认知操作,引发想象膨胀有效,验证了源检测框架理论,但是不同信息来源下的错误反应率无显著差异。第三,从认知方式角度探讨想象膨胀的个体差异,由于认知偏向和心理分化水平的不同,场依存者的错误再认率显著高于场独立者,在想象膨胀中表现了更强的敏感性。第四,从人格特质角度探讨想象膨胀的个体差异,由于皮层唤醒水平和对信息的编码表征不同,以及其它待进一步探讨的可能性因素,内外倾维度是影响想象膨胀的因素且内倾者的错误再认高于外倾者,神经质维度则不是影响想象膨胀的因素。第五,在想象膨胀的产生中,人格特质和认知方式作为相互独立又有联系的两个因素,对错误再认有着交互影响。
其他文献
本文以参加2008年度中国足球协会组织的冬季训练营(广西梧州)的四支U-15球队的运动员、部分教练员为调查对象,以足球“小型比赛”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调查法
自闭症谱系障碍(Autism Spectrum Disorder,ASD)是一组严重影响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具有病原性异质性的神经发育障碍,在临床上主要表现为社交障碍、兴趣和行为异常。早有研究
《大学信息技术基础》课程作为一门高校公共必修课,对学习者的知识体系建构有着重要的意义。但是在《大学信息技术基础》教学中,很多学校仍然采用传统的以“教”为主的教学模
学位
无论是作为“教育性经验”还是作为“育人方案与载体”,学校课程既不是价值无涉的也不是价值中立的。课程改革与发展的内源性动力始于人们对课程实然的不满和应然的希冀,国家课
田径是其他各运动项目的基础,历有“得田径者得天下”之说,在现代大型综合性运动会上奖牌设置最多,竞争最为激烈的都是田径。我国田径历经数十年的发展,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与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