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国外报道在多种实体肿瘤细胞中如肠道、卵巢、前列腺等已发现有CD59分子的过表达,并证实其与肿瘤的失控性生长、恶性转化密切相关。本研究利用转基因技术建立高效真核表达系统,观测人卵巢癌A2780细胞表面野生型CD59与突变型CD59分子的表达情况及其抗补体活性变化,推断W40位点的生物学活性;并探讨突变型CD59基因转染与LPS联合、以及LPS与CD59单克隆抗体联合激活补体的抗肿瘤效应。方法:利用大肠杆菌JM109扩增突变型CD59质粒和野生型CD59质粒,并用阳离子脂质体(Lipfectine)将两种重组质粒分别转染入人卵巢癌A2780细胞,G418筛选稳定表达细胞克隆。并用RT-PCR、酶免疫染色、荧光免疫染色、Western-blot、流式细胞术在mRNA水平和蛋白水平鉴定CD59突变基因和野生型基因的转染成功。通过MTT法计算细胞增殖抑制率及LDH乳酸脱氢酶释放法观察突变型CD59和野生型CD59抗补体能力的改变,以及CD59mAb与LPS联合作用激活补体抗肿瘤效应。结果:通过RT-PCR、酶免疫染色、荧光免疫染色、Western-blot、流式细胞术鉴定说明建立了稳定转染野生型和突变型CD59的A2780细胞。MTT结果显示与野生型CD59相比,突变型CD59失去对补体的抑制功能,与对照组未转染的A2780细胞无显著差别;在5 mg/L LPS单独作用30 min后,MTT检测对转染野生型CD59,突变型CD59及未转染A2780细胞的细胞增殖抑制率分别为(26.9±2.95)%、(36.3±4.87)%、(29.6±3.1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LDH释放试验结果显示对突变型CD59转染的A2780细胞,其补体杀伤率为65.13±9.77明显高于野生型CD59转染的A2780细胞,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CD59mAb、LPS的单独作用组相比,两者联合作用在5mg/L和10mg/L时,补体的细胞杀伤率均明显高于单独作用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D59的W40位点对其抗补体活性具有重要作用,封闭该位点能够提高补体溶细胞作用,并有助于LPS发挥抑制瘤细胞增殖活性;CD59mAb与LPS较低剂量联合即可明显激活补体对人卵巢癌A2780细胞的杀伤活性,为高表达CD59的肿瘤治疗提供了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