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国外对校园暴力的研究可以追溯到20世纪70年代,随着网络等新兴媒体的发展,校园暴力事件不断被报道,校园暴力问题被学者关注并广泛研究。国内的研究多从产生的原因和宏观的对策上进行,并有了一些研究成果。本文结合目前热点,以认知行为理论和社会控制理论为基础,就初中生对校园暴力的认知情况以及家庭因素对其暴力遭遇的影响问题进行研究。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方法对问题进行实证研究。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设计了初中生对校园暴力、家庭因素、暴力遭遇三方面的调查问题,于2016年11月对吕梁市某中学进行调查,收集初一年级两个班,初二年级一个班,初三年级一个班共231份样本。本文通过实证研究得出的结论为:1.不同性别的中学生对校园暴力行为的认知存在差异。从认知及后果认知上,女生整体比男生认知水平高,但是对冷暴力的总体认知没有热暴力程度高。原因认知上,女生多从青春期这一特点找,男生多觉得是好玩,说明一些男生还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已经属于校园暴力。2.不同年级的中学生对校园暴力行为的认知存在差异。无论热暴力还是冷暴力,总体上初一年级的认知得分最少,初二年级居中。原因认知上多是从外部原因找起。3.校园暴力的发生情况总体男生高于女生,初一高于其他两个年级,但初三年级来自老师的冷暴力高于初一初二年级。运用逐步回归的方法,得出家庭因素对不同年级学生遭遇校园暴力的频率没有差异,对不同性别中学生遭遇校园暴力的频率有差异。无论是热暴力还是冷暴力,父母吵架频次是主要因素,但是对女生遭遇冷暴力行为没有影响。在这些结论的基础上,提出以下建议:认知方面1.多级联动,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2.建立高素质的社会工作者队伍,帮助青少年健康成长。3.针对性开展法制教育、性别教育。家庭方面:1.依恋方面,增强中学生对家庭的依附感和父母责任感。2.在参与方面,改善父母的教养方式,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3.弥补性别教育的缺位。4.在奉献和信念方面,帮助中学生树立人生目标,强化对其价值观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