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对已有石蜡包埋组织标本的回顾性研究,观察并证实肌源性恶性肿瘤中是否存在血管生成拟态(vasculogenic mimicry,VM)这一独特的肿瘤血液供应模式,并阐述VM的临床病理意义,在此基础上初步探讨肌源性恶性肿瘤VM形成的分子机制。方法:1.收集天津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1982年1月-2002年12月间经手术切除、临床预后资料完整的平滑肌肉瘤(leiomyosarcoma,LMS)标本45例,横纹肌肉瘤(rhabdomyosarcoma,RMS)标本46例。通过评定HE切片和CD34/PAS双重染色切片,观察并证实肌源性恶性肿瘤中是否存在VM及其在肿瘤组织中的分布,并探讨VM的临床病理意义。2.利用组织芯片技术结合免疫组化染色检测LMS和RMS组织中FAK、CathD、MMP-2的表达,分析它们之间的关系,并比较上述指标在VM阳性组和VM阴性组之间的表达率差异,初步探讨它们在VM形成中的作用。3.收集天津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组织库2006年1月-2008年12月间,经手术切除、具有冻存组织的LMS病例标本20例,RMS病例标本30例,并将它们分成VM阳性组和VM阴性组。通过Real-time PCR的方法从基因水平检测FAK、CathD、MMP-2 mRNA的表达水平,并比较上述指标在VM阳性组和VM阴性组之间的表达差异,进一步探讨VM形成的分子机制。结果:1.统计结果显示55.6%(25/45)的LMS组织中存在VM,56.5%(26/46)的RMS组织中存在VM。HE染色镜下可见这些管腔样结构由肿瘤细胞围成,管腔内有完整的红细胞,没有内皮细胞衬覆,管腔内不见坏死崩解的肿瘤细胞及炎细胞。CD34/PAS双重染色可见一层PAS阳性物质围成基底膜样结构分开肿瘤细胞和红细胞,这些围成管道的肿瘤细胞CD34染色均阴性。2.VM形成与LMS和RMS的肿瘤大小、有无转移,患者的生存状态密切相关(P<0.05),而与患者的年龄、性别、肿瘤部位、组织学类型、有无复发无关(P>0.05)。肿瘤的体积越大及有转移的患者,VM发生的机率越高。Kaplan-Meier生存分析结果显示具有VM的肌源性恶性肿瘤患者预后较无VM的患者差,两者之间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免疫组化染色结果显示LMS中VM阳性组FAK、CathD、MMP-2的阳性表达率均高于VM阴性组(分别P=0.002、P=0.027、P=0.034)。RMS中VM阳性组FAK、CathD、MMP-2的阳性表达率均高于VM阴性组(分别P=0.024、P=0.026、P=0.027)。FAK、CathD和MMP-2之间的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FAK的表达和MMP-2的表达成正相关(LMS中Rs=0.4475,P<0.01;RMS中Rs=0.3094,P<0.05)。4.Real-time PCR实验结果表明:LMS和RMS组织中VM阳性组FAK、CathD、MMP-2 mRNA表达水平均高于VM阴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它们可能通过基质重塑参与VM的形成。结论:1.肌源性恶性肿瘤中存在VM。VM是某些具有胚胎样基因表型肿瘤的一种独特的血液供应模式,可与宿主血管相连通,从而重塑肿瘤的微循环,可使肿瘤获得充足的血液供应。2.在肌源性恶性肿瘤中,VM与肿瘤大小、有无转移和患者的生存状态密切相关。肿瘤体积越大,生长速度越快,VM阳性率越高,有VM的肿瘤患者易于发生转移,预后比无VM的肿瘤患者差。3.免疫组化染色及Real-time PCR结果显示肌源性恶性肿瘤组织VM阳性组的FAK、CathD、MMP-2的表达高于VM阴性组,表明FAK、CathD、MMP-2可能是通过基质重塑促进VM的形成,它们可以作为判断肌源性恶性肿瘤治疗及预后的指标之一。4.根据免疫组化染色结果,分析FAK、CathD和MMP-2之间的关系,FAK的表达和MMP-2的表达成正相关,推测FAK可能与MMP-2可能协同作用促进肌源性恶性肿瘤中VM的形成,加速肿瘤的恶性进展及转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