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虑灾民心理的应急物资分配方法研究

来源 :大连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sutouy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自然灾害频发,每年给我国造成的人员伤亡以及经济损失不计其数,尤其是地震灾害,更是居于我国七大自然灾害之首。地震灾害发生后,我国各级政府机构及应急决策指挥中心要尽可能快地了解灾情,开展应急救援。应急物资作为应急救援的关键部分,它的分配是非常紧迫且复杂的,在信息化高速发展灾情信息全民可知的时代,如何公平、快速分配应急物资使应急救援效果最佳仍是我们需要关注的问题。故而,论文基于目前我国对于地震灾害的管理现状,对其应急物资分配中“分到哪”、“分多少”、“怎么分”三个问题的科学、合理性进行研究。结合实际并考虑灾民心理,尽可能地提升应急物资的分配效果。主要的研究内容有:(1)通过大量查阅国家各个政府机构网站公布的地震灾害应对办法、统计数据、历史地震灾害的新闻报道以及现有关于地震灾害的研究进展,总结了应急避难所建设、应急物资分配量影响因素以及应急物资分配决策的发展现状。(2)地震灾害应急救援中,应急物资发放点一般设在用于安置灾民的避难所以便及时发放应急物资,而且应急避难所也是应急物资的主要需求点。基于目前我国应急避难所建设已饱和的现状,利用直觉模糊AHP和灰色关联法在已有避难所中选出更加满足灾民需求的避难所,为应急物资的分配做准备。(3)利用各项技术对目标地震灾害中受灾地区灾情因素进行搜集,确定目标案例,利用CBR案例推理技术,首先设计三层案例库模型,然后利用灰色关联相似度在案例库中寻求出最佳匹配案例,用以作为灾区需求量预测的参考对灾区物资需求量进行预测,得到灾区物资需求量的决策方案。(4)在国家启动Ⅱ级以上响应的地震灾害中,决策者往往会遇到应急物资供小于求的局面,如何更加科学、合理地分配成为关键问题。为避免出现一些不良的舆论效应,在考虑灾民非理性攀比心理的基础上建立相应的应急物资数量攀比函数和应急物资分配时间攀比函数,构建了此类灾害中应急物资分配模型。最后设计了对应模型的启发式模拟植物生长算法,通过算例的计算以及结果的对比,证明了该模型和算法的适用性。本文站在决策者角度,研究应急物资分配中“分到哪”、“分多少”、“怎么分”的科学、合理分配问题,分别确定灾民需求点及需求量,并建立了考虑灾民非理性心理的适用性模型,使得应急物资的分配更加合理,分配方法更加适应中国应急管理现状。
其他文献
本文采用“契合”的方法,给出了一个求解平面SH波对圆弧形凸起地形散射的新方法。利用包括圆弧形凸起上边界线在内的一个圆域中预先构造的满足凸起边界应力为零,其余边界应力待定的级数解和其余下的具有圆弧形凹陷的半空间中的解答,通过在其结合面上完成“契合”的过程中分别确定出圆域和半空间中的解答,给出了问题的最终结果。利用上述方法,问题的求解仍归结为对一个无穷代数方程组的求解。最后,本文给出了数值结果并对其进
制造企业与物流企业联动是社会生产发展到现阶段的一种新模式,同时,也是国家政策的引导方向,尤其在当前百年一遇的金融危机中,制造企业与物流企业联动发展格外受关注。但因为
学位
北京奥运会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这其中奥组委物流体系的保障至关重要。场馆物流运作作为奥运运作体系中重要的一个环节,其运作的质量直接影响奥运会的筹办。   首都国际机场
学位
操作风险一直以来都没有受到商业银行的足够重视,但是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和金融全球化的发展,操作风险的爆发频率上升,且往往带来巨额损失。在我国向WTO承诺的全面对外开放人民
自美国科学家托马斯·库恩提出科学革命的结构变革以来,作为科学研究领域的重要理论——“范式理论”由此诞生,并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中广泛应用,“范式”、“科学家共同体”、“内核”等概念频频出现在科学研究中。这些概念同样也出现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研究领域中。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中要不要范式、要不要建设一支教师共同体、要不要形成这支教师共同体应该遵循的价值体系等内核,是从事马克思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校对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有效提升课程教学效果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面临的重要任务。2005年中宣部、教育部联合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强调指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所有课程都要加强实践环节”,从而“深化教育教学的效果”。[1]近几年来,各高校都在努力探索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新思路,并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实践教学活动,也取
随着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信息传播及更新换代的速度越来越快,大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不断增多,内容日趋多样化,他们已不再满足于单纯理论的讲解和灌输。他们需要的是联系人生特别是在大学期间所必须面对的实际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理论分析,以帮助他们解除内心的困惑。由于“‘人’始终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主题和关注的焦点,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始终高扬着对人的尊重与关怀”[1],因此,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教学应更加贴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