吩噻嗪类聚合物的合成及其光电性能研究

被引量 : 3次 | 上传用户:mawenbo1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有机电致发光器件作为一种新型的固体平板显示器件,有望能取代液晶显示器(LCD)而成为新一代的显示器件。理想的电致发光材料应该具有载流子注入和传输的平衡。通过改变和修饰有机半导体材料的化学结构可以调节材料的能带结构和载流子传输。吩噻嗪是一类富电子的杂环化合物。具有很强的荧光特性和结构调控性。吩噻嗪分子拥有一种非共平面构型,由于吩噻嗪分子的扭曲能够阻止π键堆积和链间激基复合物的形成,因而有可能提高EL材料的效率。近几年,吩噻嗪及其衍生物作为电致发光材料的研究才刚刚开始。本论文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1.合成了三种吩噻嗪双醛单体M1,M2,M3。通过红外和核磁对其化学结构进行了表征,确认了其化学结构。研究了三种单体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和荧光光谱。结果表明硫原子氧化为亚砜使得吩噻嗪与相邻苯环上的π-π*的共轭程度加强。硫原子进一步氧化为砜则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芳环共轭性。2.以三种吩噻嗪双醛单体为基础,利用Wittig聚合法合成了三种含吩噻嗪及其衍生物单元的PPV型电致发光材料(P1,P2,P3)并通过核磁,红外等表征确认了其化学结构。研究了三种聚合物材料的紫外可见吸收(UV-vis)、光致发光(PL)、电致发光(EL)性能。制备了以这三种聚合物材料为发光层的单层器件和双层器件,获得了黄绿色发光。PL结果表明聚合物化学结构中由硫原子氧化为亚砜的化学结构的改变对薄膜态和溶液态的荧光发射有明显影响。而聚合物化学结构中硫原子的由亚砜到砜的氧化对其光致发光的影响不大。UV-vis结果表明吸电子基团S=O的引入使得聚合物的带隙增加。P2,P3单层器件的最大发光亮度分别为54.8cd/m2(4V)和32.56cd/m2(5V)。P1, P2, P3双层器件的最大发光亮度分别为277.6 cd/m2,400.7 cd/m2和796.3 cd/m2。3.采用Wittig聚合反应将吩噻嗪单元、吩噻嗪-5-亚砜单元引入聚芴骨架,合成了两种芴与吩噻嗪及吩噻嗪-5-亚砜的共聚物(P4,P5)。采用紫外可见光谱、荧光光谱、循环伏安法、光致发光(PL)、电致发光(EL)等手段研究了聚合物的光电性能。制备了结构为ITO/聚合物/Ca/Al的单层器件,获得了绿色发光。结果表明吩噻嗪单元的引入降低了聚芴的电离势(IP),提高了电子亲和势(EA),改善了材料的载流子传输能力。循环伏安结果表明S=O基团的引入没有明显增加材料的电子亲和势。P4,P5单层器件的最大亮度分别为20 cd/m2(16 V)和12.5 cd/m2(15 V)。4.采用Wittig聚合反应将吩噻嗪单元引入聚噻吩骨架,合成了噻吩与吩噻嗪共聚物(P6)。采用紫外可见光谱、荧光光谱、循环伏安法、光致发光(PL)、电致发光(EL)等手段研究了聚合物的光电性能。制备了单层器件获得了橙色发光。相比均聚吩噻嗪而言,噻吩基团的引入大大提高了聚合物材料的LUMO能级,却对其HOMO能级影响很小。单层器件的最大亮度为50 cd/m2(17V)。
其他文献
墙体的施工质量是否达标,不仅影响着节能保温的功能,还牵涉到外墙脱落、防雨等施工质量问题。本文简单分析了建筑外墙保温施工过程中产生问题的起因,提出一些有效的质量控制
随着现代科技与经济的高速发展,各类高新技术企业日益兴起,高新技术企业价值评估的需求大量增加,并在风险投资、证券市场上市、产权交易、企业并购、企业经营管理等领域发挥着重
本文采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和数理统计法等方法,对上海体育学院体教专业网球学生各项理论知识掌握程度进行调查,结果表明:体教羽毛球专修学生在学习羽毛球专项的过程中还
颈椎间盘突出症是指由于椎间盘退变,纤维环破裂,髓核突出压迫神经或/和脊髓而产生的一系列综合症。我们把由于外伤或退变导致颈椎间盘纤维环破裂,间盘组织游离至后纵韧带后方
为了适应部队人才模式的转型,本文明确了领导科学课程教学改革的目标指向,阐述了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路,对课程教学内容改革和教学方法改革进行了深入研究,对网络课程建设改革的
在北京中丽国产锦纶PA6高速纺生产线上生产锦纶POY、HOY,经过科学合理的工艺设计,优化运用纺丝温度、侧吹风、上油、导丝盘以及卷绕机等工艺条件,可以取得良好的生产效果。
客运出租汽车行业是城市文明的窗口,也是现代化都市建设的标志。天津客运出租汽车行业在发展历程中,遗留下了一系列制约行业长远发展的问题。本文针对天津客运出租汽车行业空
<正>产业结构调整逐步深化,转型升级仍然紧迫,纺织经济先于国家经济趋向"新常态"回望即将过去的2014年经济大势,毫无疑问,"新常态"成为最热的经济关键词,仅百度搜索就有1820
为积极探索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新模式,山东商务职业学院与区域企业联合构建校企协同创新人才培养平台。以校企合作基础为积淀,充分发掘机电协同创新技术中心在人才培养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