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本研究通过对非梗死心肌缺血心电图与冠状动脉造影结果进行对比,探讨心电图的异常改变与缺血冠状动脉的相关性。通过观察心电图的变化规律与相关缺血冠状动脉的关系,寻找对缺血冠状动脉具有预测价值的心电图指标和参数,在行冠状动脉造影之前,对患者做出更准确的风险评估,为进一步诊断及治疗提供依据。
方法:在沧州市中心医院心内科住院的患者中,选取2010年10月~2012年10月间被诊断为不稳定型心绞痛,行冠状动脉造影患者2651例,其中男性1344例、女性1307例,进行回顾性分析。12导联心电图诊断采用1999年ACC/AHA心电图工作指南推荐的标准:P-Q为等电位线,J点后80ms来测量ST段偏移程度。胸痛时ST段较原基础抬高1mm(10mm=1.0mV)以上或压低0.05mV以上为有意义。利用冠状动脉造影结果确定病变范围,狭窄≥50%者为阳性。
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与心电图表现分为四组:双阳性组,即冠状动脉造影(+)、心电图(+),共1008例;冠状动脉造影阳性组,即冠状动脉造影阳性(+)、心电图(-),共1222例;心电图阳性组,即冠状动脉造影(-)、心电图(+),共106例;双阴性组,即冠状动脉造影(-)、心电图(-),共315例。
本研究重点分析双阳性组,并将其分为:单支病变组,包括,前降支病变组(LAD)354例、回旋支病变组(LCX)138例和右冠状动脉病变组(RCA)192例;双支病变组,包括:LAD+LCX病变组87例、LAD+RCA病变组31例、LCX+RCA病变组29例;三支病变组LAD+LCX+RCA177例。
所有数据以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数资料间比较采用x2检验,多组间均数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P<0.05表示有统计学差异。
根据冠状动脉病变狭窄程度的不同,观察发作和(或)静息时心电图的阳性符合率。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统计冠状动脉病变与心电图之间的相关性。通过冠状动脉病变分布,分析各病变组之间冠状动脉病变发病规律的统计学差异,预测心电图对各组冠状动脉狭窄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根据心绞痛急性发作期心电图的特异性变化,进一步预测心电图相关波形改变与冠状动脉各支病变的相关性,为临床诊断及治疗提供早期依据。
结果:从性别分布看,男性冠状动脉造影阳性率明显高于女性,两者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从年龄分布看,年龄≥55岁患者冠状动脉造影阳性率明显高于年龄<55岁患者。
冠状动脉狭窄并不一定引起心电图的改变。当冠状动脉狭窄达到血管直径50%~70%时,可出现运动时心电图心肌缺血改变,但静息时心电图多为阴性表现。冠状动脉造影结果阳性的患者中,部分患者出现静息心电图持续性ST段压低,且在不同的冠状动脉病变分组中,持续性ST段压低的比率并没有明显差别。心绞痛发作时的心电图特异性为最高,阳性预测值最大。冠状动脉狭窄程度不同,心电图阳性率亦不同,当冠状动脉狭窄达50~69%时,心电图阳性率为39.26%,狭窄70%~89%时心电图阳性率为45.45%;狭窄≥90%时心电图阳性率为61.36%。
根据冠状动脉病变部位分析心电图与冠状动脉造影结果的阳性符合率分别为:单支病变敏感性低(41.45%),阳性预测值高(86.58%);双支病变与三支病变敏感性相似,分别为56.11%、55.67%;阳性预测值,双支病变为58.10%,低于三支病变62.54%。单支病变组心电图阳性预测率高于双支病变组及三支病变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但双支病变组与三支病变组之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
当典型心绞痛发作时心电图特征性表现为:
1、LAD病变,心电图改变多出现在8个及8个以上导联,以胸前导联改变最为明显,ST段压低最多见于胸前导联V4、V5、V6,分别占发作时心电图阳性表现的:80.49%、82.93%、78.05%;心电图肢体导联改变特征为,Ⅱ导联ST段压低占发作时心电图阳性表现的75.61%, aVL导联QRS波群低电压或碎裂QRS波群(fQRS波群)(碎裂QRS是指标准12导联心电图至少两个连续导联的QRS波群上存在≥2个R波(即至少一个R波)或R波的顶部S波的底部出现顿挫波,但并无典型束支传导阻滞的心电图图形),占发作时心电图阳性表现中的70.73%。
2、LCX病变,心电图改变以Ⅰ导联ST段压低最多见亦最具特征,占发作时心电图阳性表现的90.48%,其余依次为V5、V6、Ⅱ、aVF导联ST段压低,分别占发作时心电图阳性表现的85.71%、71.43%、66.67%、66.67%,Ⅲ导联很少出现ST段压低,多为正常或略抬高,占发作时心电图阳性表现的90.48%。
3、RCA病变,心电图改变以Ⅱ、Ⅲ、aVF、V5、V6导联ST段压低最为常见,分别占发作时心电图阳性表现中的89.47%、94.74%、78.97%、89.47%、73.68%。
4、LAD+LCX病变,心电图改变以Ⅱ导联最具特征,本研究所收集的发作病例中100%出现ST段改变,其余为Ⅰ、V4、V5、V6导联ST段压低最为多见,分别占发作时心电图阳性表现的62.96%、62.96%、74.07%、62.96%。
5、LAD+RCA病变,心电图改变以Ⅱ、aVF、V5导联ST段压低最常见,分别占发作时心电图阳性表现的85.19%、96.29%、74.81%,Ⅲ导联QRS波群低电压或fQRS波群占发作时心电图阳性表现的70.07%。
6、LCX+RCA病变,心电图改变以aVR导联ST段抬高最具特征,本研究所收集的发作病例中100%出现ST段抬高改变,其余心电图表现为Ⅰ、Ⅱ、aVF、aVR、V4、V5、V6导联ST段压低最多见,分别占发作时心电图阳性表现的95.00%、95.00%、100.00%、75.00%、80.00%、100.00%、95.00%。V1、aVL导联QRS波群低电压或fQRS波群,较其它双支病变组明显增多,分别占发作时心电图阳性表现的60.00%、65.00%。
7、三支病变的心电图表现,肢体Ⅲ导联fQRS波群占发作时心电图阳性表现的82.61%,胸前导联(V1~V6)终末正向T(终末正向T波:对存在有非对称性T波倒置者,T波终末部分在参考水平线以上呈正向直立状),分别占发作时心电图阳性表现的93.48%、95.65%、91.30%、97.83%、97.83%、97.83%。
综上所述:心绞痛发作心电图与静息心电图的变化有统计学差异。
结论:
1、冠状动脉狭窄部位及程度与非梗死心电图变化存在相关性。
2、心电图阳性符合率随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增加呈增高趋势。
3、心绞痛发作时心电图的预测价值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