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一部分早产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肠道菌群多样性变化的研究【目的】通过16S r DNA PCR产物的高通量测序技术,探讨早产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肠道微生物的群落结构。【方法】以2011年6月至2015年6月在重庆医科大学附属深圳市儿童医院和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住院的32例早产儿为研究对象,分为NEC组和对照组,每组各16例;对照组患儿在胎龄、出生方式、日龄(以诊断NEC时患儿日龄为准)等均与相应NEC组患儿相匹配。根据胎龄又分为2个亚组:晚期早产儿组(35W-36+6W)和中期早产儿组(30W-34+6W)。粪便样本尽可能的在诊断NEC后的24小时内采集,提取粪便DNA后,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进行测序,所得数据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32例早产儿的粪便样本纳入分析,NEC组和对照组各16例。NEC组和对照组的Shannon指数分别为0.77±0.60、0.97±0.34,simpson指数分别为0.67±0.22、0.53±0.15,两组间差别接近差异(P分别=0.09、0.07),NEC组患儿肠道菌群多样性有下降趋势。同时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高通量数据结果显示,在属的水平,NEC早产儿肠道微生物中棒状杆菌属(Corynebacterium)比例增多和乳酸杆菌属(Lactobacillus)比例减少。在各亚组中,与对照组相比,晚期早产儿NEC组的棒状杆菌属比例也显著增高;而中期早产儿NEC组的志贺氏菌属(Shigella)比例升高明显。【结论】棒状杆菌属增多和乳酸杆菌属减少与NEC的发生密切相关;棒状杆菌改变可能参与了晚期早产儿的NEC发生;过度繁殖的志贺氏菌属与中期早产儿NEC密切相关;中期早产儿和晚期早产儿发生NEC时的肠道菌群变化不完全一致。第二部分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肠粘膜菌群多样性变化的研究【目的】通过16S r DNA PCR产物的高通量测序技术,探讨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肠粘膜菌群的多样性变化。【方法】在2011年6月至2015年10月在重庆医科大学附属深圳市儿童医院和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住院的14例新生儿为研究对象,分为NEC组和对照组,其中NEC组9例,对照组为肠道畸形患儿5例,所有病例均需要手术治疗。肠粘膜菌群样本提取粪便DNA后,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方法进行测序,所得数据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15份新生儿的肠粘膜菌群样本纳入分析,NEC组10份(其中1例患儿采集了2份样本)和对照组5份。NEC组和对照组Shannon指数分别为1.13±0.39,3.37±0.81,NEC组的Shannon指数明显低于对照组,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01);NEC组和对照组simpson指数分别为0.47±0.19,0.12±0.04,NEC组的simpson指数明显高于对照组,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01)。NEC组和对照组chao丰度分别为110.8±72.17和456.4±84.33,NEC组和对照组ace丰度分别为126.3±73.18和448.4±82.01,NEC组chao丰度和ace丰度较对照组显著降低,两组间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均<0.001)。同时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高通量数据结果显示,在属的水平,与对照相比,外科NEC时肠道微生物中棒状杆菌属(Corynebacterium)和不动杆菌属(Acinetobacter)比例增多,拟杆菌属(Bacteroides)、志贺菌属(Escherichia_Shigella)、Erysipelatoclostridium和弯曲菌属(Campylobacter)比例减少。【结论】肠粘膜菌群丰度和多样性下降与外科NEC相关;棒状杆菌属增多和拟杆菌属减少与外科NEC的发生密切相关;NEC时粪便样本与肠粘膜样本的菌群结构不完全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