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分析川崎病(KD)住院患儿并发冠状动脉瘤(CAA)的高危因素;同时基于Z值比较分析对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IVIG)治疗无反应型KD与敏感型KD发生冠状动脉损害(CAL)情况。方法:1.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至2011年12月在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确诊为KD的住院患儿679例,收集各项临床资料,单因素分析筛选出与CAA发生相关因素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2.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18年7月在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确诊为KD且身高、体重数据齐全可计算Z值的住院患儿87例,其中IVIG敏感型KD 59例,无反应型KD 28例,分别计算经体表面积校正后的冠状动脉Z值,用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结果:1.679例住院KD患儿中并发CAA 32例(4.71%),其中8例为无反应型KD。32例CAA中有25例接受1~3次足量2 g/(kg·次)IVIG治疗,其中2例接受甲泼尼龙治疗;7例接受4~7次不规则IVIG治疗[剂量≤1g/(kg·次)]。KD复发患儿共6例(0.88%),于初次发病后2~18个月再发,其中并发CAA的KD患儿复发1例,无急性期死亡病例。2.可计算Z值的87例住院KD患儿中,IVIG敏感型KD 59例,其中发生CAL的有43例(72.89%),包括冠状动脉扩张12例(27.90%),小型CAA 27例(62.79%),中型或巨大CAA 4例(9.30%);无反应型KD 28例,其中发生CAL的共24例(85.71%),包括冠状动脉扩张的1例(4.17%),小型CAA 15例(62.50%),中型或巨大CAA 8例(33.33%)。KD患儿急性期、亚急性期、恢复期可计算Z值共173例次,用Z值评价CAL相较于传统冠脉内径的标准,敏感度97.8%(90/92),特异性50.6%(41/81)。3.单因素分析发现男性、热程≥10 d、使用IVIG治疗时间≥热程7d、血红蛋白<100 g/L、红细胞沉降率≥100 mm/h、血清白蛋白<30 g/L与KD并发CAA有关(均P<0.05)。4.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血红蛋白<100 g/L、热程≥10 d、使用IVIG治疗时间≥热程7 d与KD并发CAA独立相关(均P<0.05)。5.IVIG无反应型KD与敏感型KD并发CAL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急性期,敏感型KD患儿Z值(3.12±1.28)与无反应型KD患儿Z值(3.64±1.7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非急性期,IVIG敏感型KD患儿Z值(3.42±1.91)与无反应型KD患儿Z值(5.47±3.1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IVIG敏感型KD患儿急性期Z值(3.12±1.28)与非急性期Z值(3.42±1.9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VIG无反应型KD急性期Z值(3.64±1.76)与非急性期(5.47±3.1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红蛋白<100 g/L、热程≥10 d、使用IVIG治疗时间≥热程7d是KD并发CAA的独立高危因素。用Z值评价冠状动脉损害情况敏感度高;基于Z值评价标准,在非急性期,IVIG无反应型KD患儿发生CAL程度较其急性期更明显,亦较IVIG敏感型KD患儿更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