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托妮·莫里森《宠儿》中的不确定性

来源 :武汉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1次 | 上传用户:shcx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托妮·莫里森是公认的美国当代文坛最杰出的女作家之一。身为黑人女性,她打破传统写作方式的束缚,并且“以其富于洞察力和诗意的小说把美国现实的一个重要方面写活了”,也因此获得了1993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在莫里森的杰出作品中,她的第五部小说《宠儿》让她获得1988年的普利策奖,被认为是她的代表作,并被评价为“美国文学史上的里程碑”。自《宠儿》出版以来,评论家们一直试图从不同的角度探索和阐明其思想性和艺术性。宠儿的主题和叙事策略是讨论的热点,而从女性主义和精神分析角度的讨论也十分深入。然而,尽管被认为是一部后现代小说,《宠儿》中的不确定,后现代小说其中一个主要特征,却很少受到评论者的关注,即使有,也仅局限于对小说中的人物宠儿身份的不确定性的分析。莫里森创作《宠儿》的目的远不止以小说的形式重现杀婴事件。她想要揭露的是奴隶制度给黑人奴隶带来的精神贻害,为没有话语权的黑人奴隶叙写历史,于是选用了后现代主义的不确定性来达成目的.宠儿中的不确定性涵盖了人物塑造、语言、情节、自然意象和主题.本文将根据伊哈伯·哈桑对于后现代主义不确定性的解释和陈世丹,王岳川对于后现代主义不确定性写作原则的总结,通过深入的文本分析,对《宠儿》中情节,人物塑造和主题的不确定性作出集中阐释,并归纳出这些不确定性之间的联系及其作用。经过分析,作者得出《宠儿》中的不确定性就像是无逻辑的连环扣,而读者则需要细心参与,以便解构并重构整个故事,从而还原作者的本来意图.本文从新的角度诠释小说《宠儿》,并再次证明托妮·莫里森当之无愧为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
其他文献
随着电脑科技的高速发展,网络已经成为了人们进行思想沟通和交流的一种非常流行的媒介。为了适应网络语境,一种新的语言变体-网络流行语应运而生,并且在不断地发展壮大。不仅仅
根据现行宪法和全国人大常委会、省人大常委会的决定,全省县乡两级人大于今年下半年开始进行同步换届选举。中央和省委对县乡人大换届选举工作高度重视。经省委研究同意,全省县乡人大换届选举工作会议于2006年7月13日在杭州召开。会上,省委副书记乔传秀。省人大常委会党组副书记、副主任鲁松庭及省有关部门负责人就贯彻中央和省委文件精神,做好我省县乡两级人大换届选举工作讲了话。    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深化对县乡
后现代主义文学是二战后出现并极具影响力的文学流行趋势之一,而不确定性是其最显著且最根本的特点。此论文对美国当代作家保罗·奥斯特的代表作《幻影书》中身份的迷失,现实
美国俄裔作家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1899-1977)是二十世纪最具影响力的作家之一,他的代表作《洛丽塔》,自出版后吸引了无数读者和评论家的广泛关注,是他最富争议性的一部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