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托妮·莫里森是公认的美国当代文坛最杰出的女作家之一。身为黑人女性,她打破传统写作方式的束缚,并且“以其富于洞察力和诗意的小说把美国现实的一个重要方面写活了”,也因此获得了1993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在莫里森的杰出作品中,她的第五部小说《宠儿》让她获得1988年的普利策奖,被认为是她的代表作,并被评价为“美国文学史上的里程碑”。自《宠儿》出版以来,评论家们一直试图从不同的角度探索和阐明其思想性和艺术性。宠儿的主题和叙事策略是讨论的热点,而从女性主义和精神分析角度的讨论也十分深入。然而,尽管被认为是一部后现代小说,《宠儿》中的不确定,后现代小说其中一个主要特征,却很少受到评论者的关注,即使有,也仅局限于对小说中的人物宠儿身份的不确定性的分析。莫里森创作《宠儿》的目的远不止以小说的形式重现杀婴事件。她想要揭露的是奴隶制度给黑人奴隶带来的精神贻害,为没有话语权的黑人奴隶叙写历史,于是选用了后现代主义的不确定性来达成目的.宠儿中的不确定性涵盖了人物塑造、语言、情节、自然意象和主题.本文将根据伊哈伯·哈桑对于后现代主义不确定性的解释和陈世丹,王岳川对于后现代主义不确定性写作原则的总结,通过深入的文本分析,对《宠儿》中情节,人物塑造和主题的不确定性作出集中阐释,并归纳出这些不确定性之间的联系及其作用。经过分析,作者得出《宠儿》中的不确定性就像是无逻辑的连环扣,而读者则需要细心参与,以便解构并重构整个故事,从而还原作者的本来意图.本文从新的角度诠释小说《宠儿》,并再次证明托妮·莫里森当之无愧为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