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应用心脏磁共振特征追踪技术(cardiovascular magnetic resonance feature tracking,CMR-FT)评估和研究稳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患者的右心室心肌形变情况,并与其临床相应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旨在探讨和揭示CMR-FT技术在评估稳定期COPD患者右心室心肌形变的可行性、准确性及其临床上的应用价值。 材料与方法: 收集2016年10月-2017年9月期间在大连大学附属中山医院诊断为稳定期COPD的患者23例(男性19例,女性4例,年龄49-76岁,平均年龄63.65±9.01岁),同时收集性别、年龄、BMI相匹配的健康志愿者20例(男性16例,女性4例,年龄40-77岁,平均年龄58.90±12.43岁)。所有受试者均进行常规1.5T CMR扫描,并在48小时内采集稳定期COPD患者的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N-terminal pro-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NT-proBN)及一秒用力呼气容积/用力肺活量(the ratio of the forced expiratory volume in1sec to the forced vital capacity,FEV1/FVC)。扫描完成后由两名经培训熟练掌握CMR图像后处理操作的放射科医师分别在双盲情况下使用CVI42软件进行左、右心室结构与功能参数以及右心室心肌形变参数的测量。稳定期COPD与健康对照组左、右心室影像学资料差异性使用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使用Pearson或Spearman相关分析对稳定期COPD患者右心室心肌形变参数及相应临床指标进行相关性分析,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1.左、右心室结构与功能指标:稳定期COPD患者右心室质量指数与健康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25.70±8.51g/m2、20.45±4.44g/m2,P=0.014)。其余各项指标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2.右心室心肌形变指标:稳定期COPD患者右心室整体纵向应变(-24.57±5.14%vs-17.41±5.24%,P<0.001)、右心室舒张期纵向应变率(right ventricular diastolic longitudinal strain rate,RV DLSR)(1.87±0.601/s vs1.25±0.631/s,P=0.002)、右心室舒张期圆周应变率(0.61±0.251/s vs048±0.141/s,P=0.044)以及右心室纵向位移(8.96±3.14mm vs5.89±2.56mm,P=0.001)均较健康对照组数值增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右心室心肌形变指标与临床指标相关性:仅NT-proBNP与RV DLSR具有明显的负相关性(r=-0.530,P=0.009);FEV1/FVC与RV DLSR之间亦存在显著负相关(r=-0.476,P=0.022)。 结论: 1.CMR-FT技术评估稳定期COPD患者右心室心肌形变的可行性及可重复性较高,可以较好的反应此类患者心肌形变的改变及其规律,对临床早期、准确评估COPD患者心功能变化及个体化治疗有着重要的价值。 2.在稳定期COPD患者右心室结构及功能参数尚未发生显著变化的情况下,其右心室心肌形变参数已经较健康对照组产生了显著差异,体现为以收缩力增强为特点的代偿性表现,且舒张期改变早于收缩期改变。 3.稳定期COPD患者右心室与脑钠肽(BNP)以及FEV1/FVC均存在明确的相关性;当该类患者的右心室结构与功能参数尚未发生变化但其心肌形变下降时,临床上应提前预警和预防其症状恶化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