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福州市6种功能区(工业区、商业区、生活文化区、风景休闲区、郊区菜地、城市片林)土壤为研究对象,对比研究了土壤主要理化性质特点、有机碳(SOC)和黑碳(BC)含量、相互关系和粒级分布特点,旨在揭示SOC和BC在城市化过程中受人类活动影响的特点,为城市土壤有机碳库评价提供了数据支持。主要研究结果如下:福州市6种功能区土壤中,pH值平均为6.29,变幅为3.72~8.60,呈现出由郊区菜地——城市片林——风景休闲区——生活文化区——商业区——工业区逐渐增加的趋势。速效N含量差异性较大,变幅为25.18~128.66 mg·kg-1,平均值为55.88mg·kg-1,且低于该区山地丘陵土壤的平均值,速效N含量相对缺乏。速效P含量平均值为117.48 mg·kg-1,明显高于该区山地丘陵土壤的速效P含量,具有明显的富集特征。SOC含量平均值为23.75 g·kg-1,处于较高的水平。福州市6种功能区土壤中,风景休闲区与其他5种功能区的BC含量呈显著差异,其他5种功能区之间的差异并不显著。各功能区BC/SOC的比值在0.11~0.5之间。回归分析显示BC含量和SOC含量具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表明BC的形成与SOC有密切的关系。福州市6种功能区土壤中,2~0.25 mm、0.25~0.053 mm、<0.053 mm的3种粒级的质量分数随着粒级的减小而减小。不同粒级土壤有机碳(OC)含量占总SOC含量的百分比例和不同粒级土壤BC含量,随着粒级变小而降低;不同粒级土壤OC含量和BC浓度,浓度随着粒级的减小而增加,表明较小的粒级更有利于SOC和BC的储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