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奥斯卡·王尔德(1854-1900)是现代英国文学史上少有的天才。他既是出色的剧作家、小说家,也是伟大的诗人和评论家。在王尔德的一生中,公众对其文学作品和私人生活都保持着高度的热情。他独特的魅力非但未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减弱,反而得到了思想愈加开放的一代人的承认和尊敬。作为王尔德唯一的一部小说,《道林·格雷的画像》一出版就引来了极大的争议。尽管遭到了言辞犀利的不公正待遇,小说还是冲出种种批评的言论,成为了一部经典之作。王尔德的唯美主义思想不仅在小说中得到充分体现,当代消费文化的理论在小说中也可窥见一斑。本文试图以法国马克思主义社会学家让·鲍德里亚的消费主义和消费文化的理论来分析消费主义对王尔德艺术创作、特别是对小说《道林·格雷的画像》的影响。本论文由三部分组成:导论、正文和结论。导论简要回顾了奥斯卡·王尔德的生平及文学成就,以及国内外学者对王尔德作品的研究成果,由此引出本文的研究方法、现实意义和重要性。正文由四章构成:第一章总体分析了维多利亚消费社会的出现及鲍德里亚有关消费主义的理论。1815年在伦敦举行的世界博览会象征性地开启了消费主义的新时代。消费主义成为了自由市场存在的理由以及普通商品的新渠道。经历了两次工业革命之后,人们的思想逐渐变得更加商业化,物质欲望主宰一切及金钱万能论成为了当时唯一的追求。中产阶级尤其欢迎生活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因此维多利亚消费社会诞生了。鲍德里亚认为以前的生产型社会已转变成了消费型社会。现代消费主义一个显著特征即是人们对于符号力量的痴迷。通过消费行为,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世界观都潜移默化地发生了改变。那些建立在薄弱的感情基础上了传统特性正一步步被大众消费的金科玉律所侵蚀。最糟糕的是原本独立于其他事物的艺术也在大规模生产中不可避免地变成了可以被消费的商品。消费型社会的出现是王尔德作品的一个突出主题。第二章阐述了消费主义如何融入了王尔德的文学体验以及王尔德对此的反应。作为一个贵族知识分子,一个文化精英,王尔德表达了他对19世纪末商业社会的不满和憎恶。他无法掩饰对商品文化的轻视。他有意抬高艺术价值,不仅使其上升到意识形态的高度而且将其作为一种与消费趋势对抗的生活方式。他用艺术形式来提升和拯救生活,为心灵保留出一份不被商品世界玷污的净土。然而,在今天来看这种对艺术形式宗教式的信仰不可避免地展示出了其局限性。一方面,王尔德和其他唯美主义者建立了一个辉煌的艺术世界;另一方面,他们专注于形式的“新审美”不可避免地带有某种消费主义的成分。王尔德关于艺术是一种“自我实现”的形式的观点以及他在文学评论中对声音、色彩、形象等的消费式体验同瞬间审美的感悟或多或少都受到了当时消费文化的影响。第三章集中从三方面举例说明消费主义和唯美主义在小说《道林·格雷的画像》中的相互融合,即:“东方热”、对唯美身体的消费以及通过享乐主义进行自我实现。从艺术层面上讲,王尔德对东方艺术的痴迷是受到印象主义风格的影响。印象主义强调色彩,视觉效果及其他感官刺激。从消费层面上将,王尔德具有东方风格的艺术品最终成为了带有工业化内涵,在19世纪末商品市场循环和消费的商品。出于对19世纪英国社会资本化和商业化导致的人性扭曲的失望情绪,以王尔德为首的唯美主义者将享乐作为他们追求理想生活的精神避难所。享乐主义在王尔德唯美主义中的重要作用可以从他对道林·格雷的描写中清晰地观察到。格雷作为美的化身追求一种精致的乃至堕落的感受,并耗尽一切精力追求从室内装饰到异域美食的感官享受。第四章通过对小说中主要人物对感官快乐的追求,独特的时间体验方式及对待死亡的拒绝伤感的态度批判了王尔德式的花花公子的消费主义生活方式。受花花公子亨利勋爵关于“新享乐主义”理论的影响,花季少年格雷每天都将时间花费在了奢华的感官享受上,过着一种不为功利社会道德所包容却被那些以感官享受为自我实现的唯美主义者所青睐。但很明显,唯美主义者所声称的为“人类灵魂救赎”的享乐主义在本质上是一种逃避现实的消费方式,不可能获得最终结果。在工业生产、市场经济、商品文化蓬勃发展的社会现实下,消费主义作为一种新的理论得以出现,它不仅破坏了起源于古希腊的欧洲思想的平衡,还毁坏了人类生存的根基。在消费的控制下,唯美主义文化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尴尬境遇,以王尔德为主的唯美主义艺术家也难以逃脱消费的陷阱。消费主义已经渗透到了王尔德文学体验的方方面面,在其小说《道林·格雷的画像》中得到了重要体现。在商品迷雾卷土重来的今天,对王尔德、其文学作品及早期消费主义文化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