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下颌骨髁突是整个下颌骨最为主要的生长区,其生长发育是通过下颌骨髁突的软骨内成骨来完成的。大量研究表明,骨骼的生长需要各种调节因子来共同调控,骨组织始终都在进行新陈代谢,并且是具有重建功能的生物组织。当骨组织所处的应力环境发生改变,即所处的动态平衡被打破,骨组织会通过骨重建这一组织改建过程来进行骨组织的骨量和骨质的改变,在一个新的应力环境下达到动态平衡。在Ⅱ类错合的功能矫治中,下颌功能性前伸后,髁突部的骨改建是整个治疗成功的关键。在下颌骨髁突骨改建的过程中破骨细胞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RANKL是介导破骨细胞形成所必需的调控因子,RANKL表达的变化会影响破骨细胞的形成以及骨改建的完成。在以往的研究中,学者大多着眼于骨改建过程中成骨细胞在其中所起的作用而破骨细胞鲜有报道,因此,本实验通过研究功能性前伸下颌后,大鼠下颌骨髁突软骨部RANKL的变化来进一步探讨RANKL及其介导形成的破骨细胞在髁突部骨改建中的机制。方法:选择4周龄健康Sprague-Dawley(SD)雄性大鼠,60只,体重90g左右,适应性喂养一周后,将其按照随机分组的方式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30只。同时,实验组内同样按照随机分组的方式分为6组每组5只,即A组,B组,C组,D组,E组,F组。对照组内30只按照随机分组方式分为6组,每组5只,即a组,b组,c组,d组,e组,f组。实验组大鼠全天24小时持续戴用矫治装置,同时注意观察配戴情况,若矫治装置脱落或戴用情况不符合配戴要求则即刻调整,重新消毒粘接,以保证每天的戴用时间。对照组不做处理,为自然生长组。按照实验预定时间即配戴矫治器后第一天,第三天,第七天,第十四天,第二十一天,第二十八天依次处死A、a组,B、b组,C、c组,D、d组,E、e组,F、f组大鼠,断颈处死取材保存于4%多聚甲醛(PH=7.4)中固定24小时。而后放入10%EDTA中(PH=7.2)室温脱钙至标本软化。然后进行切片,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应用多功能真彩色细胞图象分析管理系统检测不同分组大鼠的髁突软骨后份RANKL表达变化。应用SPSS13.0统计软件对所有数据进行处理,从而分析不同时间点RANKL在下颌骨髁突软骨中表达的变化。结果:1形态学变化实验组大鼠下颌骨位置在整个实验过程中一直处于适度前伸状态,下颌位置以下颌切牙的位置为标记,明显向前下方向移动,前牙为对刃状态,已不能后退,未见明显的左右偏斜。2RANKL免疫组化结果RANKL的阳性表达显示细胞膜被染为棕黄色。阳性细胞明显区别于背景染色。RANKL在各层软骨细胞上均可表达,主要表达在增殖层。对照组中RANKL的阳性表达强度逐渐降低,呈现出増龄性变化,实验组中RANKL的表达水平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第一天RANKL的表达强度与其相应的对照组相比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在第三天时实验组RANKL表达低于对照组(P<0.05),在实验的第七天,实验组RANKL的表达低于对照组,出现了表达水平的最低值(P<0.05)。第十四天时,实验组的RANKL表达与对照组相比仍处于低表达状态,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比第七天实验组RANKL的表达量增多,即RANKL表达量回升。实验的二十一天时,实验组RANKL的表达与对照组相比(P<0.05),统计学差异仍然存在,但与第十四天实验组RANKL的表达量相比较,其表达量继续回升。第二十八天时实验组RANKL表达水平接近于对照组的表达水平,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1在正常的生理状态下,大鼠下颌骨髁突软骨细胞上RANKL的表达,表明其参与了下颌骨髁突部的骨改建过程。2功能前伸大鼠下颌后,在机械力转化为生物力的过程中,髁突软骨中RANKL表达量的变化提示RANKL参与了髁突的骨改建。3RANKL的表达量的变化规律表明RANKL通过调控破骨细胞协同髁突软骨完成骨改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