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信息革命和Web2.0技术的时代,移动设备成为现代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尤其是智能手机的出现,颠覆了人们传统的生活方式。智能终端(手机)与移动社交网络(MSNS)的普及率大大提高,已经成为人们表达自由、建立网络、检索信息以及维持与亲朋好友和陌生人联系的网络普遍媒介,其在便利了人们生活的同时,也隐含着巨大的信息安全风险,尤其是违法违规收集个人信息方面越来越像悬挂在生活和生命上方的一个探头。本文在对智能手机用户个人信息保护现状的调查中发现,日常生活中越来越多的用户使用移动社交网络APP,这些APP且有意或无意地公开了用户大量的个人信息,如我国的微信、微博、淘宝等互联网巨头通过这些APP可以非常精确地知道一个人的日常生活习惯,例如消费情况与社交关系;用户在使用移动社交网络时没有认识到保护个人信息安全的重要性,使用行为习惯不谨慎,忽视了网络社交活动信息以及行为、爱好预测类信息的威胁;用户对手机APP获取的权限较宽容,没有意识到手机获取位置、联系人权限会泄露个人信息;智能手机终端尤其是在Android系统环境下潜在的漏洞易遭受到木马、病毒或恶意程序等的攻击;我国关于个人信息保护的立法不完善,导致运营商大肆收集用户信息且用户很难找到维权途径。因此,个人信息保护成为当前移动社交网络中的一个日益紧迫及特别值得关注的问题。本文基于移动智能终端(手机)社交网络中用户个人信息保护的现状,从用户自身角度出发研究个人信息泄露的原因,并给出保护对策。本文的研究工作主要有五部分:1.研究了移动社交网络个人信息保护的相关国内外文献、移动社交网络使用的现状以及国内外个人信息保护法律,通过概括总结,掌握了相关领域的研究现状与热点问题。2.解释社交网络、移动社交网络与个人信息的概念。3.从总体的社交环境出发,分析移动社交网络(MSNS)对个人信息造成的威胁,主要是运营商对个人信息过度收集、使用不当及MSNS终端的威胁。4.通过调查问卷的方式,从用户角度层面出发,以智能手机用户作为研究对象展开调查,运用SPSS软件对数据分析,据调查发现,用户对个人信息保护的意识淡薄、对法律的认知缺乏。5.基于用户自身行为角度出发,从宏观角度分析APP中用户个人信息泄露的原因,主要包含技术、个人及法律的角度,并在技术层面具体分析了两种主要的个人泄露方式:位置泄露与访问联系人泄露,并分析了具有代表性的事件;法律层面缺少法规条例的保护。6.针对以上分析的原因,依然基于用户自身行为的角度,提出技术层面,个人行为习惯、意识层面及法律层面的保护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