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三峡水库是我国大型水利工程,位于长江上游下段,于2003年6月1日开始第一阶蓄水,水位135-139m;2006年9月开始第二阶段蓄水,水位145-156m;2008年9月开始第三阶段试蓄水,水位145-172m。三峡水库为峡谷河道型水库,在漫长的库岸线上,形成了数量众多的大小库湾。三峡水库约有26条主要支流,库湾水面约占库区总水面的三分之一。支流库湾由于水面宽阔以及长江干流区域的水体顶托,流速缓慢,是富营养化多发水域。本文以轮虫为研究对象,对三峡水库的库湾轮虫生态学进行研究,以期了解蓄水后库湾轮虫生态学的变化,并以大宁河作为研究重点,展开了库湾轮虫时空分布和轮虫对水利调度的生态响应的研究。主要内容如下: 1.于2006年4月至2007年1月,对三峡水库各主要支流库湾进行了1周年的轮虫季节性调查。结果显示三峡水库支流库湾轮虫种类组成丰富,共采集到轮虫18科33属67种,其中针簇多肢轮虫、螺形龟甲轮虫、暗小异尾轮虫为主要优势种类。轮虫的种类组成和密度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和空间差异,夏季种类多、冬季种类少,近坝库湾种类多;夏季密度高、春秋次之、冬季低,且相差较大;库湾间轮虫密度的空间差异夏季表现最为显著,密度最高为夏季的黄金河库湾,达4481.67ind/L。三峡水库狭长,各支流库湾生态特点复杂,轮虫的生态特征也表现出显著时空差异,四季中全为淹没形态的库湾与部分或全部季节中没有被淹没、仍为河流状态的库湾轮虫生态状况差异显著,已淹没的库湾种类和密度都较未淹没的高,显示蓄水改变了支流库湾段的轮虫的生态状况。 2.从2006年4月至2009年1月,对大宁河库湾的进行三周年的季度轮虫和水体理化的研究。结果显示,大宁河库湾轮虫种群时间动态变化和空间分布差异显著。轮虫密度季节变化明显,呈现夏季密度最高,冬季密度最低,春季和秋季受采样时温度的影响密度不同。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影响大宁河库湾轮虫密度变化的主要生态因子是:温度、透明度和溶解氧,而电导率、pH、总氮、总磷四个生态因子的影响不明显。大宁河库湾随着水流方向,密度减小,库湾独特的地理情况对轮虫分布没有明显的影响;但在新淹没区,地势对优势种的形成和繁殖具有明显的影响,轮虫在库湾回水的后端容易随着藻类的爆发而形成优势种,蓄水淹没造成的环境变化对轮虫的变化有重要影响。温度和水体流速是决定大宁河库湾轮虫密度变化和空间分布的主要因子。 3.2008年1月至7月,对大宁河库湾进行了7个月的水利调度对轮虫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随着调水期间水位的下降,温度随着时间逐步上升;总氮、总磷随着水流的方向而升高,电导率受上游来水影响明显。调水期间轮虫群落时间动态显著,随时间而上升在6月达到最高值。轮虫分布受干流来水和上游来水影响明显,在库湾回水区首端和末端密度很低;在回水区之间,随着水位的下降轮虫密度最高值由上游向下游移动,并在春夏季回水区中段区域都形成较高密度。在水利调度期间,由于轮虫繁殖周期短,随着温度的升高,不同种类优势种相继大量繁殖,密度随优势种的类型和密度而改变。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影响大宁河库湾调水期间轮虫密度变化和分布的主要生态因子是:温度、溶解氧、总氮、电导率、透明度,而pH和总磷、的影响不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