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类起源于大自然,依赖于大自然。人类的历史就是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史。在当今全球化的背景下,“人”与“自然”、“生态”的字眼,一再被提起。人与自然生态的关系,更加成为一个全球性的问题,引起了广泛关注。因此人与自然生态的矛盾问题,已经成为当今人类不容回避和亟需解决的问题。我们每一个人都应重视环境保护问题、提高认识,尤其对于祖国未来的建设者——青少年一代来说,尊重和爱护自然,将人类的生活建设得更加美好;走出人与自然二元对立思想的误区,树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健康生态观念就显得更加重要。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作为一线的语文教师,借助语文课,从教材到教育过程,增强学生环保意识,培养学生健康的生态观念,是当前时代背景下中学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为了进一步深入研究这一课题,我采取了如下实施步骤:第一步,理论学习,阅读相关文献资料,总结提升自己的观点。“生态文明”在十七大报告中首次提出,是当今中国乃至全世界研究探讨的热点之一,语文是生活的外延,它来源于生活,反映生活,语文学习要与时俱进,要确立中学语文教材中的生态意识,就必须了解“生态文明”这一时代背景,学习生态文学的产生、发展及其深远意义。了解该领域取得的研究性成果,从而在理论上有清醒而深刻的认识,才能在教学实践中站在更高的层面,用全新的视角审视中学语文教材,引导学生发挥主动性,确立生态意识。第二步,对中学语文教材中的生态文学进行梳理并分类。首先界定教材为现行初中六册教材和高中五册必修教材。生态文学的含义定为广义的含义。再确定生态意识的内涵,然后根据这种内涵梳理符合生态文学含义的课文并根据内容进行分类。首先是教材的界定。本篇论文的研究对象为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2001年初审通过的、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2006年12月吉林第六次印刷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上至九年级下六册教材和该委员会2004年初审通过的、经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2007年7月吉林第一次印刷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1——5册。其次界定教材中的生态文学。就生态文学的广义而言,凡是描写人与自然关系的,都可以用生态文学的研究方法进行研究。初高中语文教材中生态文学范畴的文章达三十余篇,现将其分成以下几个类别:一、敬畏生命、尊重生命从而热爱生命、善待生命。二、赞美自然、热爱自然、拥抱自然、从而呵护自然。三、人与自然融为一体,创造和谐之美。四、面对生态环境的恶化,作家深切的忧虑与深刻的思考。第三步,在教学活动中确立和实施生态意识的教育一、教师转变教学观念,用全新的角度审视中学语文教材,挖掘其中蕴涵的生态意识。用新的方式解读文本,在传统文本解读的基础上给学生更多的生态意识思考空间。二、以课堂活动为契机,宣传教育学生,增强环保意识。(一)在课堂活动中深入探究生态问题(二)开展以环保为题材的写作训练(三)开展以环保为话题的演讲和辩论活动(四)举行生态文学类读书及摘抄交流汇报会三、鼓励学生参与社会实践,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学生身体力行,亲身感受。真正把这种生态意识转化为实际行动。如何按照和谐社会对其建设者的要求来对学生进行生态教育,已成为学校教育的重要课题。作为语文教师也应承担起自己的责任,尽管我们对这一课题的研究刚刚起步,但是总归要迈出第一步。那么。就让我们用全新的视角审视中学语文教材,打破常规,敢于在思想上创新,挖掘出文本的新的时代内涵,培养学生的生态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