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骨文与东巴文的意象比较研究——兼及文字与文化思维的关系

来源 :江西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tayros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甲骨文是迄今发现的最早的成系统的汉族先民使用的文字,现存甲骨文主要集中在殷商时代。东巴文是云南纳西族的主持各类祭祀仪式者——东巴所使用的一种文字,这种文字至少在宋代(公元十一世纪中叶)(据陶云逵1935年考证)已经在纳西族中使用。甲骨文与东巴文都是自源文字,两者都有自己发生和发展的道路。两者虽不同源,但却同为意音文字,并且都记录了与祭祀相关的内容。这就是甲骨文和东巴文比较的前提。   甲骨文与东巴文的比较不能仅停留在零星的单字比较或一些字组的比较,也不能只停留在表层的形式比较,而应该进入到深层的文字形体背后的文化思维的比较。故此,论文引入了“意象”这个概念,来代替文字偏旁、部首、字素、构形等概念。“意象”这个概念一方面连接文字所记录的客观世界的影像,一方面连接人内在的认知、体会和感悟。“意象”的引入,为两种不同的文字体系的比较提供一个共通的桥梁,也使得文字的研究更加深入。   论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东巴文与甲骨文的意象比较:   一、基本意象的比较。这一部分穷尽地列举了两种文字体系中的基本意象,并根据表意范畴的不同分别不同的类型,进而意象形体上的比较和数量上的各种统计分析,从而得出两种文字的共性和差异,揭示意音文字的特点、发展规律及其与文化思维之间的关系。   二、基本意象关系的比较。这一部分列举了意音文字在组合中意象的各种关系,在分别列举中对两种文字进行了对比。通过这一章的分析,在揭示文字意象组合规律的同时,比较甲骨文与东巴文的异同,进而分析其中的文化现象。   三、典型同义字的比较。这一部分则是从微观的角度对两种文字进行同义比较,在异同之间探究文化思维在文字意象及其组合中的体现和影响。   通过两种文字意象的比较,可以发现:   一、甲骨文和东巴文这样的早期意音文字体系实际上也是一个意象体系。   二、文字与文化思维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客观世界以意象的形式存在于文字之中,文字又以意象映射客观世界,同时也附加上了人类的思维方式和情感。   三、通过本研究,可以加深对东巴文与甲骨文性质的理解。两种文字同为意音文字,但表意的形式和比例很不相同。从总体来看,甲骨文比东巴文要成熟很多。
其他文献
笔者以王安忆作品《富萍》为研究文本,把文本中作者对上海移民的书写看作是区别于作者另一文本《长恨歌》的新上海故事,致力于通过剖析此文本中新上海故事的特点,挖掘与其旧上海
清末民初江浙的女性文化孕育与诞生了越剧,而越剧又成为其后女性文化在现代戏曲艺术上的标志。本文即是对清末民初的女性文化的概况及越剧的产生与发展的历史进行揭示与研究
本文以张弓先生提出的“寻常词语艺术化”为研究对象,以2014年《人民日报》的新闻标题为内容组建语料,把寻常词语艺术化和具体的语言运用相结合进行研究,对寻常词语艺术化做了全
学位
本论文主要立足于从政治文化这一特定角度来考察中国新时期乡土小说。着重分析了新时期文学制度、新时期乡土小说作家的政治文化心态和文学道路选择对乡土小说创作的影响以及
本文以新世纪以后的少数民族电影为主要研究对象,从身份认同这一角度切入,聚焦于这些电影里所表征出的少数民族群体的文化、政治身份问题,以此探讨在这个多元的时代,如何有效地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