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论文研究了重金属铬(Cr)在山东潮土和江西红壤中对微生物参数和植物根伸长的毒害效应,并利用实验获得的数据和文献搜集的数据建立Cr(Ⅵ)的生态毒理学数据库,基于物种敏感性分布(SSD)方法,初步推导出两种典型土壤条件下Cr的生态安全阈值,可为Cr污染土壤的生态风险评价和修复管理等提供参考。(1)通过微生物测试的方法,研究了两种典型土壤下潜在硝化速率(PNR)、土壤脱氢酶活性、脲酶活性和磷酸酶活性及其相关功能菌群丰度、铬还原菌丰度、总细菌丰度和群落结构随外源Cr(Ⅵ)添加水平(8个添加浓度,范围为0428mg·kg-1)的变化,拟合微生物指标与Cr之间的剂量效应关系,并比较两种典型土壤中Cr(Ⅵ)、Cr(Ⅲ)和有效态Cr浓度的变化。研究结果表明Cr只在山东潮土中对铬还原菌丰度具有低浓度促进作用,对两种土壤中的其余微生物指标均具有抑制作用;Cr的浓度变化对土壤细菌群落结构也具有显著影响。在同一Cr添加浓度下,山东潮土中的Cr(Ⅵ)和有效态Cr浓度高于江西红壤;与总量Cr相比,微生物指标与有效态Cr浓度的关系更密切。在山东潮土和江西红壤中,基于剂量-效应曲线斜率(b)值的绝对值发现潜在硝化速率和氨氧化细菌丰度分别是对Cr浓度变化反应最快速的微生物指标。根据两种典型土壤下微生物数据建立的半数有效浓度(EC50)与10%有效抑制浓度(EC10)之间的量化模型能较为准确地通过微生物指标的EC50值计算EC10值。通过比较EC50值发现,氨氧化细菌丰度和潜在硝化速率可分别作为山东潮土和江西红壤中重金属Cr污染微生物毒害的诊断指标。(2)通过植物筛选试验获得了两种典型土壤下不同植物品种根伸长随外源Cr(Ⅵ)添加水平(8个添加浓度,范围为0428 mg·kg-1)的变化,拟合了19个植物品种根伸长与Cr之间的剂量-效应曲线,得到Cr对植物根伸长指标的毒性阈值。结果表明Cr对山东潮土中油菜、白萝卜、红萝卜、番茄和辣椒根伸长,及江西红壤中小麦、玉米、莴苣、韭菜、油麦菜和白萝卜根伸长具有低浓度促进作用,对其余植物品种的根伸长具有抑制作用。基于山东潮土和江西红壤中剂量-效应曲线斜率(b)的绝对值,发现大麦和番茄根伸长分别是对Cr浓度变化反应最快速的植物指标。利用山东潮土和江西红壤的植物根伸长数据建立的重金属Cr EC50和EC10量化模型能较为准确地通过EC50值计算EC10值。通过比较EC50值发现,韭菜和大豆根伸长可分别作为山东潮土和江西红壤中重金属Cr污染植物毒害的警示指标。(3)通过基于实验和文献获取的中国土壤Cr(Ⅵ)生态毒理学数据,建立Cr对土壤脱氢酶活性、脲酶活性和磷酸酶活性的EC50与土壤性质关系的预测模型,在模型预测与种内变异分析后,选用适宜的EC10模型进行种间外推和归一化处理,综合归一化后的文献数据和本研究实验结果,利用BurrⅢ构建了山东潮土和江西红壤条件下Cr的SSD曲线,初步推导出这两种土壤性质下的生态安全阈值。结果表明:从生物大类即土壤植物、动物和微生物水平上,三者对Cr的生态毒性敏感性没有表现出明显的规律;土壤细菌丰度和潜在硝化速率分别是山东潮土和江西红壤对Cr污染最敏感的生物指标;在山东潮土和江西红壤中保护95%生物物种的浓度值(HC5)分别为1.90和0.44 mg·kg-1,远低于现行的国家土壤环境质量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