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工艺通心络对实验性脑缺血保护作用及机制研究

来源 :河北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ong1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脑血管疾病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是人类致残和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其中以缺血性脑血管病最为多见。目前溶栓治疗和神经保护治疗是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两大干预策略。溶栓治疗受到严格的时间窗限制,同时可带来脑出血的副作用。神经保护研究虽越来越受到重视,但迄今仍没有公认的具有显著临床疗效的神经保护剂。通心络胶囊是根据中医络病理论研制而成的中药复方制剂。大量基础和临床研究证实,通心络胶囊可以从多个病理环节减轻脑缺血性损伤。新工艺通心络(nTXL)在原有组方基础上,采用虫药提取工艺对原有制剂进行了改良,本研究在考察其对实验性脑缺血的保护作用基础上,对其作用机制进行了初步探讨。 目的:采用三氯化铁局灶性脑缺血模型、线栓法大脑中动脉梗塞模型、动静脉旁路血栓模型以及正常大鼠血小板聚集实验,观察新工艺通心络(nTXL)对实验性脑缺血大鼠脑梗塞面积、脑含水量、缺血区VEGF/BDNF表达的影响及抗血栓和抑制血小板聚集作用,探讨该制剂对缺血后脑组织的保护作用及可能的作用机制,为其开发与应用提供实验与理论依据。 方法: 本研究分为以下三个部分: 1.新工艺通心络对三氯化铁致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后脑组织损伤的保护作用:清洁级健康Wistar大鼠,雌雄各半,随机分为五组:假手术组、模型组、新工艺通心络高剂量(2.24g/kg·d)、低剂量(1.12g/kg·d)、尼莫地平组。灌胃10天后,制备三氯化铁局灶性脑缺血模型,造模后24小时,处死动物取脑。用TTC染色法测定梗塞面积,用干湿重法测定脑含水量,HE染色观察神经细胞组织形态学改变。 2.新工艺通心络对线栓法致局灶性脑缺血大鼠缺血区VEGF、BDNF表达的影响: 雄性清洁级健康SD大鼠,随机分为五组:假手术组、模型组、新工艺通心络高剂量(2.24g/kg·d)、低剂量(1.12g/kg·d)、尼莫地平组。采用线栓法制备大鼠大脑中动脉梗塞(MCAO)局灶性脑缺血模型。以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法及免疫组化法分别检测脑缺血后3h、24h、72h、7d缺血区VEGF、BDNF mRNA和蛋白表达的变化。 3.新工艺通心络对实验性血栓形成及血小板聚集的影响: 清洁级健康Wistar大鼠,雌雄各半,随机分为以下五组:模型组、新工艺通心络高剂量(2.24g/kgod)、中剂量(1.12g/kg·d)、低剂量(0.56g/kg.d)、阿斯匹林组。给药十天后,采用动静脉旁路血栓形成模型观察新工艺通心络对实验性血栓的影响;采用比浊法,以ADP、胶原作为诱导剂考察了新工艺通心络对大鼠血小板聚集的影响。 结果: 第一部分: 对三氯化铁所致大鼠局灶性脑缺血脑梗塞面积的影响:模型组梗塞区占半脑、全脑的重量百分比分别为:9.20±3.55%、4.61±1.78%:新工艺通心络低剂量组梗塞区占半脑、全脑的重量百分比分别为:6.14±2.18%、3.08±1.08%(P<0.05);新工艺通心络高剂量组梗塞区占半脑、全脑的重量百分比分别为:5.14±2.75%、2.59±1.37%(P<0.01)。结果显示:新工艺通心络能够显著抑制局灶性脑缺血的梗塞面积。 对三氯化铁所致大鼠局灶性脑缺血脑含水量的影响: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患侧半球含水量明显增加(80.85±0.45vs 79.72±0.41,P<0.01)。与模型组相比,nTXL高剂量组能够显著抑制脑含水量(80.09±0.97 vs 80.85±0.45,P<0.05),结果显示:新工艺通心络对局灶性脑缺血大鼠脑水肿有显著抑制作用。 对三氯化铁所致局灶性脑缺血大鼠组织形态学的影响: 模型组大鼠缺血区皮层细胞周围间隙增宽,血管周围神经细胞大小不一,毛细血管萎缩,神经细胞肿胀,排列紊乱,分布不均,细胞核深染固缩,部分胞质自溶,部分颗粒脱失,周边出现较大空晕,大鼠脑组织形态改变严重。新工艺通心络高、低剂量治疗组大鼠能够使上述缺血性损伤明显减轻,其中以高剂量组为优。 第二部分: 对线栓法所致局灶性脑缺血大鼠缺血区BDNF mRNA的影响: BDNF时程变化:本实验中,大脑局灶性脑缺血后3h表达略有上升,而24h表达下降,3d后又开始上升,至缺血后7天达峰。新工艺通心络对BDNF mRNA水平的影响:新工艺通心络高剂量组在缺血后3h、24h、7d BDNF mRNA的表达水平均显著高于模型组(P<0.01,P<0.05),缺血后3d与模型组相比虽有一定的升高趋势,但无统计学意义。低剂组在缺血后3h、24h BDNF mRNA的表达与模型组相比,有明显升高(P<0.01,P<0.05)。 对线栓法所致的局灶性脑缺血大鼠缺血区VEGF mRNA的影响: VEGF时程变化:在正常脑组织中VEGF mRNA表达很少,缺血后3h、24h、3d,VEGF mRNA表达逐渐增加,3d达高峰,缺血7d后又降至约正常水平。 新工艺通心络对VEGF mRNA水平的影响:与模型组相比,新工艺通心络高剂组(2.24g/kg)在缺血后3h、24hVEGFmRNA的表达水平均高于脑缺血模型组,但由于组内差异较大,未有统计学差异;在缺血后3d、7d,新工艺通心络高剂组VEGF mRNA表达显著增强(P<0.01,P<0.05)。可见高剂组能延长VEGF mRNA的表达时相,在缺血后第七天仍有大量表达。新工艺通心络低剂量组(1.12g/kg)与模型组相比,无明显差异。 对线栓法所致的局灶性脑缺血大鼠缺血区VEGF、BDNF蛋白的影响: 免疫组化染色显示:在脑组织缺血区,BDNF主要在神经元阳性表达,表达趋势与mRNA基本吻合:缺血后3h表达略有上升,而24h表达下降,3d后又开始上升,至缺血后7天达峰。在缺血后各时间点,新工艺通心络高、低剂量组BDNF的表达均强于模型组,其中以高剂量组为优。免疫组化染色显示:VEGF在脑组织缺血区神经元、血管内皮细胞、神经胶质细胞均有阳性表达。在缺血后3h~3d间,VEGF表达逐渐加强,缺血后7天表达变弱。在缺血后各时间点,新工艺通心络高、低剂量组VEGF的表达均强于模型组,其中以高剂量组为优。 第三部分: 对实验性血栓形成的影响: 对照组血栓的湿重和干重分别为59.81±17.84和10.32±3.08;新工艺通心络中剂量组(1.12g/kg)的血栓的湿重和干重分别为31.28±9.56和5.84±2.00(P<0.01),抑制率达47.7%和43.4%;低剂量组(0.56g/kg)组的血栓的湿重和干重分别为43.21±5.79(P<0.05)和7.73±1.76(P<0.05),抑制率达27.8%和24.5%;高剂量组(2.24g/kg)的血栓湿重和干重分别为54.73±14.96和10.15±3.13,与模型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 对血小板聚集的影响:新工艺通心络2.24g/kg、1.12g/kg、0.56g/kg对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的抑制率分别为:27.9%、42.8%、38.8%;对胶原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的抑制率分别为:20.8%、28.0%、26.0%。除高剂组对胶原诱导的血小板聚集反应外,其它组与正常组血小板最大聚集率相比,均有显著性降低作用(p<0.01或p<0.05)。 结论: 综上所述:脑缺血缺氧可促进缺血区内源性保护因子BDNF、VEGF的高表达,从而促进血管、神经元新生及修复。新工艺通心络可通过促进缺血区VEGF、BDNF表达,抑制血小板聚集及血栓形成等,减轻缺血引起的脑组织损伤。
其他文献
目的本研究主要收集外伤性屈曲型胸腰椎压缩性骨折病人,予以仰卧位电动悬吊治疗,然后通过观察不同年龄段患者病情转归的差异性,以探讨进一步规范使用悬吊治疗法。 方法对我院
分别应用柴芩承气汤(Chai Qin Cheng Qi Decoction,CQCQD)、生长抑素(somacostatin ,SS)、CQCQD联合SS治疗急性坏死性胰腺炎(acute necrotizillg pancreatitis,ANP)大鼠,通过观察
目的:本文通过实验对藏药莪达夏改善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Myocardialischemia-reperfusion injury-MIRI)的可能有效部位进行探讨研究。方法:通过粗提、溶解、加热、过滤等办法提取藏药莪达夏醇提物、氯仿部位和乙酸乙酯部位;再将已适应性饲养一周的100只SD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假手术组、对照组、醇提物高剂量组、醇提物中剂量组、醇提物低剂量组、氯仿高剂量组、氯仿低
目的:通过测定PCOS患者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系统(主要是IGF-I、IGF-II及IGFBP-1)在血清及卵泡液中的含量,并同穿刺治疗后的结果以及正常对照组相比较,进一步研究探讨多囊卵巢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