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私合作(PPP)项目风险管理研究

来源 :南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inga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长期以来,公共项目建设的投入或通过财政支出安排,或主要采用政府向社会、银行、国外的间接融资来实现。这种状况不仅加大了政府投融资的风险,而且也限制着我国公共项目建设的快速发展。实际上,在国际社会中,PPP(Public-PrivatePartnerships)项目融资因其在减轻政府负担,满足公共项目建设发展需要等方面的特有功能,得到不少国家的重视与采用。近年来,我国PPP项目的应用也在日益增多。 而每个PPP项目都存在风险。这一方面是因为PPP项目的各种不确定、不稳定的因素比较多;另一方面也是由于每个PPP项目的具体实施条件各不相同,常无先例可循。可以说,风险贯穿于PPP项目运作的全过程。所以对项目风险的有效识别和采取合理管理措施,就成为PPP项目各方提高效益的关键。 由于PPP项目在我国的应用还处于初始阶段,成功的案例还不够普遍,相关的经验也不足,对其风险问题的认识和研究也急待加强,因而对PPP项目风险问题的研究具有充分的现实需求。 本文在对相关理论进行梳理的基础上,针对我国PPP项目从立项到运作过程中存在的缺乏相关知识和经验、缺乏足够的风险意识和处理方法等现实问题,对PPP项目风险进行了识别、评价、管理,最后提出建议。全文共分五部分,导论说明研究的背景、意义、思路和框架,第一章对项目融资、PPP项目、风险管理等理论进行了梳理,第二章运用核对表法识别出PPP项目的十大风险,第三章运用综合评价法基于不同的利益相关者对PPP项目风险进行评价和风险管理,第四章对如何加强我国PPP项目风险管理给出了建议。 总之,PPP项目风险因素比较复杂,不同的利益相关者对于其所面临的风险所采取的风险管理措施也各有侧重。而认真考量PPP项目的风险并采取相应措施,必将提升PPP项目运作成功的可能性。
其他文献
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知识已经成为企业最重要的资源,知识经济下出现的各种新的组织模式正越来越深入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和经济的发展,中间性组织成为企业应对市场竞争的常见组织形式。运用经典的交易费用理论,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中间性组织形成和运作的机理,但也存在一些不能解释的问题。知识经济背景下,环境的不确定性和知识的特性使得中间性组织的演进有了新的变化趋势,中间性组织的构建和治理更加注重知识共享和
外包(Outsourcing)实际上是一种商业战略,即企业把自己拥有的业务的一部分交给外部专家或专业机构管理运作,实质上是将企业的各种资源进行重新配置,将有限的资源集中于企业相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