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近年来水产加工产品所占渔获总量比例逐年提高,由此带来的加工废水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其中潜在回收价值的蛋白质因其纯度及质量原因,也未能得到良好应用。为此,本论文采用挥发性酸(主要采用CO2气体)ISP技术对鱼糜废水中蛋白质的回收进行了研究。首先,对鱼糜废水蛋白的沉淀规律进行了研究。通过对废水成分分析,发现其主要蛋白类型为水溶性蛋白,初始蛋白含量为79mg/ml,初始pH值约为7左右,脂肪含量在0.4%左右,等电点分布于两个群组,一个在4.3附近,为主要群组,一个在6.0附近,为含量较少、条带较多的次要群组。通过等电沉淀实验,结果表明随着pH值的变化清液蛋白含量曲线出现鞍型。进一步考察离子强度与酸种类对沉淀效果的影响,发现离子强度的增强与酸价的提高都利于沉淀。其次,针对实验所要求的加压酸化、保压分离条件,设计了实验室规模的压力设备。设计基于湘仪TDL-5M型离心机,主要包括转子、测量罐、缓冲罐及工作台的设计;分别对设备选材、设计标准、壁厚核算及最大转速进行了详细说明。在此基础上,采用挥发性酸ISP技术对鱼糜废水中蛋白质的回收进行了理论研究。结果表明:3Mpa时蒸馏水pH可降至3.5,而相同条件下鱼糜废水的pH值只能降至5左右,可见鱼糜废水浓度对pH值的可调范围有较大影响,通过牛血清蛋白浓度对沉淀效果影响的进一步验证,也证实了这种说法;又分别对温度、废水初始pH值及加样容积率等可能影响沉淀的因素进行了研究,发现前二者确实有一定影响,而加样容积率影响不显著。当鱼糜废水浓度较高时,单一的CO2法难以使溶液达到其等电点,必须采用其他方法协同降低酸度,因此,提出挟带酸法辅助降低鱼糜废水pH值。通过单因素实验发现挟带酸温度、挟带酸浓度及混合时间对挟带效果影响较大,对其进行三水平三因素响应面优化得到了以最优pH值为响应的最优条件为:当乙酸浓度为100%,反应温度为78.19,反应时间为20min时得到最佳pH值为4.58,基本能达到鱼糜废水蛋白质的主要等电点分布群。最后,针对鱼糜废水蛋白质多等电点分布的特性,提出挥发性酸的分级等电沉淀方法,并进行了初步探究。通过对调控次序、可控性研究及挥发性酸分级调节机理进行研究,最终认为挥发性酸的分级等电沉淀技术在鱼糜废水蛋白质沉淀分离过程中是完全可行的。综上可见,挥发性酸的ISP技术作为一种新的蛋白质分离手段,具有诸多的优势及良好的发展前景,本论文在有限的时间内对其进行了基础性与探索性考察,以其完善ISP技术,使其更广泛的应用于其他多等电点蛋白质体系,为社会带来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