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南瓜离体再生与遗传转化体系的优化

来源 :河南科技学院 | 被引量 : 3次 | 上传用户:galahad5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南瓜(Cucurbita spp.)种质资源丰富,用途广泛,在世界范围内普遍种植。随着南瓜资源产业化利用的不断深入,筛选出抗逆性强的新品种已成为当前主要的育种目标,而现有的南瓜资源已经很难完全满足新品种选育的不同需求。传统的育种方法不仅周期长,难度系数大,而且遗传性状难以稳定,越来越多的育种工作者借助基因工程进行种质创新以提高南瓜的抗逆性。建立高效稳定的南瓜离体再生体系是开展南瓜基因工程的重要前提,也为进一步开展基因功能研究和遗传转化等相关育种工作奠定基础。本研究以印度南瓜‘北观’(C.maxima‘Beiguan’)自交系为试验材料,研究不同外植体愈伤组织的诱导及愈伤组织继代培养的条件,探究利用诱导的愈伤组织建立植株再生体系的方法;研究了以南瓜子叶节为外植体的再生体系建立中无菌苗的培养方式、苗龄、子叶节外植体大小、不同植物激素浓度配比等因素对南瓜离体再生的影响,优化了南瓜的离体再生体系;同时研究了南瓜子叶节再生中不同抑菌剂浓度、不同抗生素浓度、超声波辅助农杆菌介导法等因素对南瓜遗传转化的影响,优化了南瓜的遗传转化体系,确立了南瓜的最佳再生和农杆菌介导StNHX1基因转化南瓜的条件,以期为南瓜遗传转化研究奠定基础。研究的主要内容和结果如下:(1)南瓜愈伤组织的诱导及其建立再生体系的探究:以印度南瓜‘北观’无菌幼苗为试验材料,其下胚轴、子叶、真叶、茎段作为外植体均可诱导出愈伤组织,其中子叶和茎段较易诱导出愈伤组织;愈伤组织在MS+1.0 mg/L 6-BA(或2.0 mg/L KT)+0.2mg/L NAA培养基上进行继代培养效果较好,可获得质量较好的愈伤组织。将诱导出的愈伤组织转接到含有不同植物激素种类、浓度组合的培养基以诱导愈伤组织的再生,但均未诱导出不定芽。(2)南瓜子叶节离体再生体系的优化:将剥去种壳的种子,先在超净工作台上用75%酒精消毒30s,再用0.1%升汞消毒9min,无菌水冲洗4-5次,再用无菌水浸泡5h后,接种于MS培养基中,28℃暗培养,待胚根长至0.5cm左右时,再暗培养24h,然后进行光照培养,可获得优质的无菌苗;通过筛选,以5d苗龄的子叶节(1/4子叶+2 mm下胚轴)作为外植体,以MS+1.5 mg/L 6-BA+4 mg/L AgNO3为子叶节诱导培养基,以MS+0.5 mg/L 6-BA+0.05 mg/L GA3为不定芽伸长培养基,以MS+0.1 mg/L NAA为生根培养基,可以作为南瓜子叶节再生的最佳培养体系。(3)南瓜子叶节的遗传转化条件的优化:用农杆菌EHA105菌株侵染南瓜子叶节,培养基中添加500mg/L的抑菌剂羧苄青霉素,可有效抑制农杆菌过度增殖,且不会对外植体分化产生抑制作用;筛选抗生素双丙氨膦的最适浓度为5mg/L。当应用超声波辅助农杆菌介导法转化南瓜子叶节时,超声波60W功率,处理3min,可在外植体损伤最轻的情况下,较大程度的提高转化率。
其他文献
目的:建立麻附甘胶囊的质量标准,为其质量控制提供方法。方法:采用薄层色谱法鉴别麻附甘胶囊中附子、蜜麻黄、炙甘草;采用HPLC法对制剂中麻黄碱与伪麻黄碱进行含量测定。结果
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五味子中木脂素类化合物在调节肝脏新陈代谢方面有明显的生物活性。我国五味子资源丰富,有必要对其化学成分和生理作用进行更深入的研究。本文对五味子的
药品是用于预防、诊断、治疗疾病的商品特殊商品,将药品分别按处方药和非处方药管理,是药品监督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保障用药安全合理的最基本要求。安全用药涉及到许多
目的探讨手术室新护士的带教方法,提高带教质量,培养高素质手术室护士。方法培养带教老师的能力,制定带教方案和考核制度。结果提高了新护士的学习热情,稳定了护理队伍,提高
目的儿童支原体肺炎合并肺不张的临床治疗必须要尽快保证患儿恢复肺部功能,为了更好地获得临床治疗效果,本次研究针对临床情况,对全面治疗的效果进行了对比性的研究。方法选
聚焦当前高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展的关键环节存在的共性问题,以"植物组织培养实践活动课程开展"为例,从课程命题、课程方案编写、组织实施、数据记录与分析、论文撰写等五个
社会科学研究正经历着从实证主义向建构主义的范式变迁。特殊教育研究长期以来较好地坚持了科学实证主义的传统,但新的范式的接受和应用较慢。本文从方法论的角度探讨了质的
为了提高井下底部钻具组合的适应性和调控能力,研制出了一种新型的地面遥控角度可调弯接头。运用稳定性理论和传递函数法,重点分析了新型可调弯接头控制系统的稳定性采用定点长
农户宅基地有偿退出是土地供给侧结构改革的具体实践。农户宅基地有偿退出面临着政策和法律的限制、动力机制缺乏、保障机制不足等障碍。本文以河南省“百村调查”为实证,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