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考察1920至1926年的安徽教育界为中心,力图揭示旅外知识分子对家乡教育的关注和省内教育界精英的学系、地方主义之争。全文共分四章。第一章关注直皖战争之后,由于政局变动引发的安徽教育革新运动。直皖战争之后,旅外的皖籍知识分子首先在京、沪两地形成聚集。他们发起旅京、旅沪皖事改进会,以此表达对家乡教育的关切。随后,他们与省内教育界精英频繁互动,直接干预了安徽教育厅长的任命。与此同时,省内教育界在他们的影响下,爆发了大规模推翻省立学校校长的风潮。第二章以安徽省教育会改选为中心,考察直皖战争之后不断加剧的学系竞争。从省教育会改选的僵局到委员制省教育会的成立,“龙门”、“两江”、“高等”三大学系为掌控安徽教育的领导权展开了长期的争斗,旅外的皖籍知识分子面对省教育会改选的纠纷也有不同程度的介入。第三章以安徽新学制改革为中心,分析安徽教育界内部因省立学校改组和教育经费分配,引发的地方主义之争。皖北由于经济、文化落后,在争斗中扮演的是受害者和控诉人的角色,希望得到教育资源分配的公平待遇,而怀宁、桐城由于文化优势和近水楼台之便,则力图分享更多的利益。第四章通过勾勒二十年代(1926年以前)的安徽大学筹办史,展示旅外皖籍知识分子对家乡教育的关注,以及筹办过程中的学系和地方主义之争。教育界知识分子之间的关系,是地方教育史书写的重要内容。深入发掘旅外知识分子的家乡关注,以及省内教育界精英的学系和地方主义之争,有助于深化我们对地方教育史的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