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内反极性电荷结构形成的模拟研究

来源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 | 被引量 : 1次 | 上传用户:yejunl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反极性电荷结构是多发在强风暴系统中的一种电荷结构配置,它在强风暴的特殊阶段出现,是强风暴中正地闪大量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同时也往往与灾害性天气相联系,然而这种电荷结构的形成原因尚未有清晰的结论。热带气旋中也被认为有反极性电荷结构存在,而研究热带气旋的起电,也有利于进一步理解热带气旋中闪电活动的特征。本文进一步发展了中尺度起电放电模式WRF-Electric,并利用该模式研究了强风暴和热带气旋两类天气系统中电荷结构的演变规律,对于其中出现的反极性电荷结构的形成机制进行了探讨。论文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1)WRF-Electric模式的改进。完善了模式中的非感应起电机制,在两种不同的双参微物理方案中分别引入了4种非感应起电方案,并在理想超级单体中进行了对比测试。改进了求解电势泊松方程的计算方案,使用了适合于模式层非均匀网格距的差分方案,使得电势的计算更为准确合理。(2)从数值模拟角度揭示了一种由于动力原因形成反极性电荷结构的机制:即在正常极性起电条件下(主起电区霰粒子仍荷负电),由于强烈的上升气流和下沉气流的输送而形成反极性电荷结构的机制。模拟研究了中国华北地区雹暴中反极性电荷结构的形成。风暴在降雹前和降雹后都是正常的电荷结构分布,而降雹阶段,风暴前缘临近强上升气流的区域形成了反极性的电荷结构,在云的上部形成负电荷区,云的中部形成正电荷区。由于强烈的上升气流,大小粒子的碰撞起电主要发生在云顶附近,霰粒子荷负电,冰晶粒子荷正电。当上升气流到达云顶后会形成向前和向后的出流,较轻的冰晶粒子更容易被气流所传输。同时,在风暴前缘还有下沉气流的存在,被向前输送带正电的冰晶在下沉气流的影响下,被传输到比较低的位置,从而在-25℃~-10℃温度区形成正电荷区,带负电的霰粒子在云顶形成负电荷区,导致在风暴前缘形成反极性电荷结构。(3)强风暴对流区可以通过反极性起电而形成反极性电荷结构,雪晶在风暴层云区反偶极性电荷结构形成中起了重要作用。利用WRF-Elec模式对美国STEPS试验中的次多单体强风暴电荷结构的形成进行了模拟。研究使用了两种不同的非感应起电方案,分析结果表明:风暴在对流区和层云区呈现了不同的电荷结构。层云区主要呈现上负下正的反偶极性电荷结构,其形成主要是由于带正电的冰晶粒子大量转化为雪晶粒子,从而形成一个雪晶粒子组成的正电荷区,同霰粒子形成的负电荷区构成了反偶极性的电荷结构。层云区的电荷很可能是由对流区产生并输送而来的,层云区反偶极性电荷结构的形成原因也可归为动力输送。SP98方案模拟的对流区电荷结构存在了正常-反转-正常的演变过程,这同观测中的反极性电荷结构的演变相一致。在反极性电结构的对流区,伴随了强烈的上升气流(>16 m s-1)以及高的液态水含量(>2 g m-3),这使得在对流区的云顶发生了反极性的起电,即低温下大小冰相粒子碰撞后霰粒子荷正电,而冰晶荷负电,从而在云内形成反三极性的电荷结构。不同地区不同风暴中的反极性电荷结构应当由不同的机制形成。(4)构建热带气旋中电荷结构演变的完整图景。对于一个理想热带气旋起电的演变进行了模拟,现有的热带气旋电荷结构的模拟及观测研究并没有取得一致性,而本文的结果得到大多数观测事实的支持。分析结果表明:眼壁区对流一般表现出反转的偶极性结构,有一个负电荷区在正电荷区之上,但在加强阶段,眼壁区伴随了强烈上升气流的极端强对流呈现正常的三极性电荷结构,有一个主负电荷区夹在两个正电荷区之间。外螺旋雨带对流的电荷结构在不同阶段均呈现正常的偶极性电荷结构。进一步的分析表明,不同的电荷结构主要是上升气流和粒子分布的差异造成的。在眼壁区,对流的上升气流一般较弱,不同粒子的混合区域主要分布在较低的层次,导致起电过程主要发生在霰粒子的正起电区。在加强阶段,眼壁区爆发的强对流具有强的垂直上升气流,起电在霰粒子的正、负起电区同时发生。而在外螺旋雨带对流中,霰粒子和冰晶粒子的主要共存区在云的中高层,起电过程也主要发生在霰粒子的负起电区,从而形成正常的偶极性电荷结构。(5)研究登陆过程对台风莫拉菲(2009)电荷结构发展的影响。利用数值模式以及卫星和闪电定位等观测资料对比分析了台风莫拉菲(2009)在登陆前后以及衰亡阶段的电荷结构及形成。莫拉菲在登陆前存在近海加强过程,加强中逐渐形成了清晰的台风眼并伴随眼壁区闪电活动的多发。眼壁区对流在近海加强阶段呈现了正的三极性电荷结构,主负电荷区位于-25℃~-10℃层之间,其上下各有一个正电荷区。而在台风达到最大强度后呈现了负的偶极性电荷结构,仅存在云中部的负电荷区和下部的正电荷区。眼壁区对流的电荷结构同台风强度变化密切相关而不受登陆直接影响。外螺旋雨带对流在登陆前主要表现为正的三极性结构,而在登陆后主要以正的偶极性电结构为主,之前的研究一般认为外雨带对流在各个阶段只能呈现正的偶极性电结构。外雨带三极性电结构的形成可以类似于眼壁区三极性结构的形成,也存在其它形成机制,即在霰粒子与冰晶组成的正偶极性电荷结构下存在一个由雹粒子组成的正电荷区,从而形成正的三极性电荷结构。台风衰亡阶段对流主要表现了负的偶极性电荷结构,对流活动较弱,类似于陆地雷暴消散阶段的特性。本文同时讨论了不同类型的电荷结构所对应对流的相对强度。
其他文献
磁暴期间的磁场扰动变化是空间天气研究和预报的重要对象之一,分析其强度分布和物理机制,对反映空间环境这一复杂系统有着非常重要作用。本文选择了2000到2016年之间共352个磁暴事件。首先使用67个大磁暴主相期间的SuperMAG磁场扰动数据,分析了低纬水平磁场扰动(?H)的纬向分布,推测环电流可能的空间位形。随后使用330个磁暴期间的SuperMAG台站磁场扰动数据和C/NOFS卫星磁场数据,研究
报纸
随着数值预报模式分辨率的不断提高,模式所能分辨的地形越来越精细,采用传统的Gal-Chen& Somerville高度地形追随坐标(简称Gal.C.S坐标)所形成的模式坐标面坡度越来越陡峭,由此引起的气压梯度力PGF (Pressure Gradient Force,简称PGF)计算误差相应增加,模拟的地形重力波形状更加扭曲,因而对高分辨率数值模拟带来很不利的影响。通过减缓模式坐标面的坡度,以便减
自2013年成功发射FY-3C极轨气象卫星开始,我国风云系列卫星持续运行和提供导航卫星大气掩星GNOS探测接收处理和资料应用服务。作为一项全新的业务,GNOS资料在资料预处理、产品反演、数据质量分析等方面均存在一系列需要攻关和解决的科学技术问题。本论文全面梳理了GNOS仪器特征及资料处理方法,对GPS掩星和北斗掩星探测数据的误差特性做了详细分析,针对分析中发现的低频异常信号造成的大误差廓线问题,开
云对大气辐射传输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但是传统气候模式对云的辐射作用的模拟却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这主要是由于传统气候模式空间分辨率较低,因此云的次网格结构无法准确给出。随着气候模式的不断发展,云-辐射过程逐渐成为限制气候模拟准确性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更好地表征云的次网格结构及其辐射作用无疑具有很重要的意义。本文将一种新的McICA云-辐射方案应用于国家气候中心气候模式BCCAGCM2.0.1中,该方
巨噬细胞活化综合征(macrophage activationsyndrome,MAS)是一种风湿性疾病的严重并发症,有潜在的致命风险[1]。多种儿童风湿性疾病均可并发MAS,其中以全身型幼年特发性关节炎(systemic juvenile idiopathic arthritis,SJIA)最多见,也可见于儿童系统性红斑狼疮(juvenile systemic lu-pus erythem
《周易》的图象之学是我国传统易学的重要内容,以"图"解《易》也是传统易学研究的重要方法。常光明先生专心致力于"易图"的系统研究达三十余年,他在早年系列相关论文的基础上,结合近年研究的新成果,编纂成《周易图解》一书,将《河图》、《洛书》、《八卦图》、《太极图》、《六十四卦图》诸图的研究融为一体,既单独解析各个"易图",又综合论述诸图之间的密切关系,使《周易》系列"易图"得以全面而完整的诠
期刊
飞机机体积冰对飞机飞行安全危害严重,引起飞机机体积冰最重要的因素是环境中存在过冷水。目前积冰探测方法主要通过受感器结冰情况来进行结冰探测,无法进行提前预警。因此远距离探测过冷水含量对提前预警飞机积冰和提高飞机飞行安全性具有重要意义。应用偏振光照射在球形粒子和非球形粒子上的不同退偏振特性的原理进行过冷水的测量。通过与谐振式结冰信号器对比飞行试验验证,该系统可对过冷水进行远距离探测,可在飞机进入积冰环
谱模式是当今数值预报、气候变化研究中应用最为广泛的一种模式,改进谱方法的精度、效率对数值预报的发展可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谱方法最核心的两部分,即对非线性项谱系数计算方法及半隐式时间积分格式数值计算方案的应用,全集中体现于在谱空间进行的动力过程求解上。但近三十多年来,以上两方面的研究却较少。本文新设计了一个满足大气全球能量积分守恒等基本性质的谱模式动力学求解框架,并利用此动力模式,重点研究了谱模式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