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公共债务是政府实施财政政策的基本方式和手段,发挥好公共债务的作用和管控好公共债务风险,对于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转型具有重要意义。自2008年全球性金融危机以来,公共债务规模膨胀已经成为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各国发展转型过程中的普遍现象。近年来,中国公共债务规模呈现出快速增长趋势,2016年,全国整体债务规模达到了27.33万亿,负债率为36.72%,地方政府债务规模在2008年首次超过中央政府债务,到2018年,达到18.3862万亿(1)。前所未有的大规模公共债务对经济社会发展会产生一个什么样的影响,是否如预期一样,推动经济复苏和转型?如此大规模公共债务带来的风险有多大,体现在哪些领域当中?尽管这些问题从古典经济学家开始,就已经陆续得到系统性的研究和关注,但是在不同历史条件下以及针对不同类型的公共债务,其表现的形式和作用传导机制都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要深度探讨公共债务的影响,既要从传统的公共债务效应理论中探寻一般性的理论机制,又要进一步结合公共债务所处的制度环境和体制环境进行深入分析。由于中国经济社会的转轨性质,使得公共部门债务深刻影响着实体经济、收入分配等不同的领域,风险呈现出不断放大和多元化趋势,从规模风险逐步演变为外延风险,风险生成、演化和传染与公共债务本身规模扩张和所产生的效应密切相关。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得同等规模的公共债务所产生的影响要普遍大于其他国家(地区),厘清这种复杂性背后的形成机理,评估债务规模膨胀所带来的经济社会影响,对于制定更为全面和精准的公共干预政策大有裨益。在中国,与中央政府债务相比,地方政府债务在形成机理和影响上有着许多特征:地方政府债务形成兼具主动而为与无奈之举的特性,在筹集、使用和偿还方面都与传统的政府债务运行模式有着较大的区别;地方政府债务时空两个维度具有策略互动的特征,分权体制下地方政府之间在债务行为上存在明显的空间联系,债务规模演化存在着显著的空间竞争关系,使得债务风险扩张;同时,外部效应深远和广泛,表现为对企业和家庭部门福利的影响,兼具宏观效应和微观效应、经济效应和社会福利影响。这些问题既反映了地方政府债务的特征,又成为深度挖掘公共债务和地方政府行为的前提和基础。公共债务的风险很大程度上源于其效应的范围、性质和程度,现有研究主要是从经济增长、财政可持续性视角来评估公共债务的效应,从债务规模和管理视角来分析债务风险,割裂了债务效应与债务风险之间的联系和转换,既无法广泛的分析地方政府债务的效应,也无法深层次的理解债务风险的“来源”与“内涵”,进而使得债务风险治理陷入了“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的困境。基于此,本文尝试从一个更广泛的债务效应视角来理解地方政府债务的风险“内涵”。具体说来,本文从理论上梳理和总结了公共债务的债务竞争理论、经济效应理论和收入分配效应理论,提出并分析了地方政府债务效应的理论机制,基于中国地方政府债务所具有的特征事实,从空间竞争效应的视角分析地方政府债务的扩张机制,从微观经济效应和分配效应的角度对地方政府债务的经济社会福利效应进行识别、评估,解释和阐述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演化的内生逻辑和外在表现,基于地方政府债务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的不利影响,提出了新的债务风险观和治理路径。本文以问题为导向,遵循“制度背景(特征事实)——理论研究(效应机理)——实证研究(效应评估)——对策研究(风险治理)”的技术路线,综合运用多种研究方法,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研究:第一,系统探讨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特征、形成机制和风险效应机理。中国地方政府债务规模呈现出明显的膨胀趋势,债务风险也从传统的财政部门传染至企业部门和社会部门,需要从深层次理解和把握债务规模扩张和风险演化的逻辑及机制。一方面,债务规模扩张表现出了明显的“时空特征”,在分权体制下地方政府债务呈现出越来越明显的“竞争关系”,使得债务风险具有“时空”传染性;另一方面,债务风险还会进一步伴随着地方政府债务对金融部门、企业部门和家庭部门的影响而呈现出“放射性”特征,生成新的风险。这些特征和机制需要在实证上进一步检验。第二,从风险扩张视角识别地方政府债务的空间竞争效应。作为财政竞争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债务竞争有其特定的生成逻辑,本文从外溢机制、攀比机制和标尺机制阐述了地方政府债务竞争的形成机理,基于地方政府债务数据,采用多种空间计量模型,识别和评估中国地方政府间的债务竞争。实证研究的结果显示:中国县级政府和地级市政府在债务率、负债率和人均债务上均存在着显著的正向空间竞争关系,地方政府间的债务竞争主要通过攀比效应和外溢效应驱动,标尺竞争也不容忽视;县级政府债务竞争程度明显高于市级债务竞争和省级债务竞争,越是基层地方政府,债务竞争强度越大;地方政府债务竞争并非主要由支出竞争和收入竞争所引致,主动的债务竞争可能是主导因素,地方政府债务竞争的强度明显大于支出竞争和收入竞争;省内竞争程度显著高于省外竞争,中西部地区的债务竞争程度更为明显,地方政府债务竞争呈现出逐年强化趋势,尤需警惕,本文为解释地方政府债务膨胀提供了时间和空间视角。第三,从企业融资和投资视角识别地方政府债务的微观经济效应。在中国经济杠杆率持续上升和民间投资下滑的背景下,探究地方政府债务对企业发展的影响具有重要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也为观察政府与企业关系提供了契机。以民营上市公司为样本,提供了地方政府债务影响企业融资、投资和发展的内在机制和经验证据。由于挤出效应的存在,地方政府负债率偏高已成为影响企业融资约束的重要因素,作为企业策略性行为,债务融资和股权融资呈现出此消彼长的关系,并由此带来了企业融资成本尤其是债务资本成本显著上升;在投资行为方面,地方政府债务率上升使得民营企业投资规模显著下降,并减少了企业的投资机会;民营企业、弱政企关联企业以及市场化程度低和法治环境程度低地区的企业,受到所在地方政府债务的影响更大,融资约束趋紧且投资机会下降更为明显,而PPP鼓励性行业中的企业受到的影响相对较小,整体债务层级中的县级政府债务对企业融资和投资行为的影响最大;地方政府杠杆率的上升,会加剧所在地区民营企业财务风险和经营风险,企业经营绩效受到不利影响。从地方政府债务视角提供了企业融资难和民间投资不振的一种解释,地方政府在通过加杠杆方式来提振经济的同时,可能会对企业发展尤其是民营企业带来不利的后果。第四,从居民收入差距的视角评估了地方政府债务的分配效应。地方政府债务规模持续扩张使得债务风险和效应的范围从经济领域逐步渗透到社会领域,公共债务在影响要素资源成本和收益的同时,还会通过“成本-收益”错配不对等机制影响不同要素资源、不同地区以及不同群体之间的收入分配关系,这种影响又与债务筹资、使用和偿还机制有关。本文基于地级市层面面板数据和CGSS截面数据,利用多种法,从宏观和微观两个维度检验了地方政府债务对居民收入差距的影响、传导机制与异质性。实证结果表明地方政府债务规模过大会显著影响城市居民内部以及城乡之间的收入差距,并且主要源于经营性收入和工资性收入差距,这与地方政府债务有偏的生产属性和银行借贷属性密切相关;从传导机制上看,在筹集地方政府债务时依赖贷款、在债务资金的使用上偏重市政建设、偿债资金的来源主要靠间接税等,都会影响地方政府债务的收入再分配效应。市场化有助于降低债务融资成本缓解其对收入差距的不利影响,无偏的债务支出结构有助于拓宽地方政府债务的受益群体,稳定且对等的偿债来源有助于弱化债务偿还的分配扭曲效应。第五,概述和论证地方政府债务管理中的“新风险观”和风险治理与绩效提升路径。债务规模扩张具有自我增生扩张和外溢扩张演化的特征,债务风险表面上看是规模风险,实际上是整体财政风险尤其是财政体制风险的具体表现;同时,债务风险还进一步表现和演化为金融风险、企业风险和社会风险。因此,在治理地方政府债务风险时,既要对财政体制风险进行诊断,从政府间关系协调、转移支付和预算约束等角度规避财政体制放大地方政府债务规模的风险;又要基于债务风险演化传染的路径,从债务管理运行机制、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机制、市场机制、契约机制和应急处置机制等方面,着手阻隔和化解债务风险演化为市场经济风险和社会风险。此外,还需要进一步从规范债务管理、优化债务支出结构、强化债务激励约束、构建债务绩效评价制度等方面提升地方政府债务绩效。总体上看,论文的边际贡献在于:在研究视角和内容上,选择空间竞争效应、经济效应和社会福利效应三个维度,阐述和识别评估了地方政府债务效应的机理、作用路径和影响性质,在已有研究基础上提供了地方政府债务扩张机制和效应机理的新视角和新证据。政策启示具有一定的适用性、系统性和前瞻性。坚持逻辑推演的思路,基于全文的分析框架、分析视角和研究结论,推导得到中国地方政府债务治理新思路和新内容,并分别从债务运行过程、债务配置结构、债务激励约束和债务绩效管理等方面提出了具体的政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