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社会公德是道德生活领域的重要范畴。它与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一起构成了社会主义社会公民道德建设的基本内容。作为一种基础性的道德规范,社会公德关联着实践生活的多个层面,对个人、集体乃至于整个社会的发展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经过改革开放数十年的努力,当代中国社会公德建设取得了一些成效,公民道德状况呈现出积极向上的发展态势,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开放的公共生活空间和密切的人际关系使得当前的社会道德环境变得更加复杂,社会公德领域出现的不良现象依旧令人担忧。这些渗透到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关系中的不良现象揭示了当前社会公德正面临着严重的发展问题,即社会公德的实践主体只是被动地接受外在规则的约束,而没有形成一种自觉遵守社会公德的意识。和法律法规相比,社会公德不具有强制性,其违规代价相对较低,它的运行更多地依赖于道德主体的自觉性,如果道德主体长期缺乏自觉遵守社会公德的意识,他们在道德实践便不能严格按照社会公德的要求去规范自己的行为,长此以往,社会公德便会失去其效用,陷入自身的发展困境。
想要解决当前社会公德遭遇的问题,进而破除社会公德的发展困境,我们可以从道德主体的德性入手,德性伦理学正是一种关注道德主体品质的伦理理论,它能够为解决当前社会公德问题提供适当的理论指导。德性伦理学认同道德主体必须先遵守道德行为规范,同时又强调道德主体本身的德性以及道德主体的“自律”意识,在这一点上,社会公德对道德主体的要求和期望与德性伦理学的主张刚好吻合。虽然社会公德治理必须要诉诸于“他律”阶段,然而要提升社会公德的发展水平,应该促使道德主体将社会公德从“他律”规范转变为“自律”约束,在道德实践中实现“他律”规范与“自律”约束的统一,进而提升道德主体的社会责任感,增强个体对社会共同体的价值认同,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经过改革开放数十年的努力,当代中国社会公德建设取得了一些成效,公民道德状况呈现出积极向上的发展态势,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开放的公共生活空间和密切的人际关系使得当前的社会道德环境变得更加复杂,社会公德领域出现的不良现象依旧令人担忧。这些渗透到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关系中的不良现象揭示了当前社会公德正面临着严重的发展问题,即社会公德的实践主体只是被动地接受外在规则的约束,而没有形成一种自觉遵守社会公德的意识。和法律法规相比,社会公德不具有强制性,其违规代价相对较低,它的运行更多地依赖于道德主体的自觉性,如果道德主体长期缺乏自觉遵守社会公德的意识,他们在道德实践便不能严格按照社会公德的要求去规范自己的行为,长此以往,社会公德便会失去其效用,陷入自身的发展困境。
想要解决当前社会公德遭遇的问题,进而破除社会公德的发展困境,我们可以从道德主体的德性入手,德性伦理学正是一种关注道德主体品质的伦理理论,它能够为解决当前社会公德问题提供适当的理论指导。德性伦理学认同道德主体必须先遵守道德行为规范,同时又强调道德主体本身的德性以及道德主体的“自律”意识,在这一点上,社会公德对道德主体的要求和期望与德性伦理学的主张刚好吻合。虽然社会公德治理必须要诉诸于“他律”阶段,然而要提升社会公德的发展水平,应该促使道德主体将社会公德从“他律”规范转变为“自律”约束,在道德实践中实现“他律”规范与“自律”约束的统一,进而提升道德主体的社会责任感,增强个体对社会共同体的价值认同,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