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工程机械行业属于制造业当中的专用设备制造业,包含土方工程、混凝土工程等在综合机械化施工中采用的作业机械设备,是我国机械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下游涵盖基础设施建设、房地产、煤炭及电力等行业,市场需求跟宏观经济波动以及国家产业政策紧密相关。次贷危机以来,世界主要经济体增长呈现低迷状态,国际贸易表现出疲软态势,这给我国工程机械行业的出口贸易带来不小的影响。在国内经济下行压力逐步加大的情形下,我国工程机械行业亟需通过加大转型升级力度,改善生产效率,提升产品附加值,才能扭转当前行业发展面临的困境。 随着我国工程机械设备出口量的不断增长和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稳步提高,对于行业内企业出口与全要素生产率水平的关系研究极具意义。从理论角度来讲,通过对出口与生产率相关理论进行梳理,把握当前相关理论的发展方向。其次,基于工程机械行业企业层面数据展开研究,有助于理解新新贸易理论对于解释中国经济发展现状的适用性,同时为了解两者相关关系提供单个行业的实证研究支撑。从现实角度来看,本文通过开展实证研究,了解出口与全要素生产率之间的相关性,为促进我国工程机械行业实现转型升级提供经验证据。若研究结论表明,全要素生产率较高的企业主动选择出口,说明全要素生产率水平与企业出口决定行为存在正向相关,则可以通过加大行业基础领域研发投入和资源整合力度,鼓励企业加大产品及技术创新,提升产品附加值的同时提高企业的竞争力水平,通过出口进而扩大市场需求,形成规模经济效应,增强企业盈利能力。如果表明企业通过出口后全要素生产率水平得到有效提高,即企业出口与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存在正向相关关系,则可以通过采取相关政策促进行业出口水平,比如出口补贴,出口退税等手段,进而提升行业内企业的全要素生产率水平,有助于行业实现转型升级。 早期关于出口与全要素生产率的关系研究主要集中在宏观层面,以国家或产业作为研究对象。随着企业微观统计数据的普及,基于企业层面的文献逐渐增多,但是大部分文献只是对整个制造业或者单个产业的平均效应进行测度,对于企业发展指导意义不大。而企业本身代表国际贸易的直接主体,基于国家或产业层面的传统国际贸易理论对于当前的贸易现状解释力不足,因此,以异质性企业为代表的新新贸易理论逐渐成为学界研究的热点,就目前而言,针对企业出口与全要素生产率的关系研究主要体现在对两种假说的探讨:即自选择效应假说和出口中学习效应假说。 本文基于企业层面视角,主要针对企业出口与全要素生产率的相关关系开展实证研究。本文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1)通过对微观企业数据的整理、汇总、筛选,利用LP(Levinsohn&Petrin(2003))法和OLS(普通最小二乘)法对全要素生产率进行估计;(2)在出口企业和非出口企业进行异质性检验的基础上,利用线性回归模型并结合Probit模型和logit模型对企业出口与全要素生产率的相关关系开展研究,探讨两种假说对于工程机械行业企业的适用性;(3)结合行业特征对实证结论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对应的政策建议,也为后续学者继续开展相关研究提供经验依据。 本文主要采用文献研究法、实证分析法和统计分析法开展研究,在估计企业全要素生产率水平时,本文中同时采用LP法和OLS法估计。相对于OLS法,OP法可以克服传统OLS法回归产生的同时性偏误和样本选择性偏误;相对于OP(Olley& Pakes(1996))法,LP法估计可以避免样本数据大量舍弃的情形。考虑到样本容量,本文选择LP法作为主要估计方法,但是LP法估计仍然存在导致样本选择性偏误的可能,因此采用OLS法估计的结果作为参照,增强估计结果的稳健性。其中在出口适应性检验中采用线性回归模型进行检验,对企业出口决定行为分析时采用Probit模型和logit模型进行分析,研究生产率水平与企业出口决定行为的联系。本文的结构安排如下:第一部分是绪论,主要是阐述本文的选题背景、研究目的及意义,研究方法以及本文的创新点与不足。第二部分至第五部分是文章的主体结构。第六部分是论文的结论与政策建议。其中: 第二部分是文献综述,主要针对出口相关理论、全要素生产率估计、企业出口与全要素生产率的实证研究这三个层面进行文献梳理。首先着重对出口与全要素生产率相关理论进行回顾,其次是对全要素生产率估计方法的整理和分类,最后是对企业全要素生产率与出口关系研究相关文献进行归纳整理,了解当前研究现状。第三部分是行业综述,从行业分类到发展历程、行业发展现状、竞争格局、相关政策和发展趋势以及国内代表企业等方面对工程机械行业做一个比较全面的描述。第四部分是数据处理和指标构建,主要运用微观企业数据构建变量指标,同时在对主要变量进行描述性统计基础上,采用OLS法和LP法分别估计样本企业全要素生产率水平。第五部分是实证研究部分,这一部分首先对样本企业进行出口适应性检验,检验本文所选样本企业是否存在出口溢价现象,进而验证企业的异质性特征。随后对自选择效应假说和出口中学习效应假说进行实证研究,对实证结果结合行业内部特征进行分析,并进一步展开讨论。第六部分是结论与政策建议,根据实证结论,针对性的提出政策建议,并指出未来可以继续展开研究的方向。 本文的主要结论是:基于对出口适应性模型的检验,表明出口企业相对于非出口企业有较好的表现,在人均工业总产值、人均工业增加值、人均中间投入水平以及全要素生产率上均高于非出口企业,证明企业之间存在异质性。 通过对自选择效应假说和出口中学习效应假说的探究表明:(1)工程机械行业内企业存在着自选择效应,全要素生产率高的企业会自我选择出口,在企业出口前一年出口企业生产率水平显著高于非出口企业;(2)采用Probit概率模型和logit模型估计出口决定行为时发现,全要素生产率水平是企业出口决定行为中的重要影响因素,同时,上一期的政府补贴对企业出口也可能具有正向作用;(3)行业内出口中学习效应不明显,即企业出口与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相关性较弱,还发现一直出口的企业相较于非出口企业生产率增长水平较低,出口对于企业可能存在负向效应,这可能和我国工程机械行业出口产品的附加值水平较低以及市场经济环境有关。 本文的创新点主要是:(1)利用单个行业企业层面数据,对企业出口与全要素生产率的相关关系进行实证研究,相较于以前文献仅针对国家和产业层面,更具针对性。(2)通过检验发现企业存在异质性特征的基础上,利用Probit模型和logit模型对企业出口决定行为进行分析,为探讨自选择效应假说提供进一步研究支撑。对出口中学习效应假说探讨时,采用截面数据和面板数据对比分析,增强对照性。同时,本文深入挖掘行业数据,并结合行业内部特征来验证研究结论的内在逻辑关系。(3)在企业全要素生产率估计部分,与传统研究工程机械行业文献不同的是,本文采用LP法和OLS法同时估计,利用估计结果分别回归分析,增强了结果的稳健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