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甲骨文、金文伊始,小篆作为一款由古文字向今文字过度的字体,从字形构建以及传播方式来看,都具有相当的现代意义。汉字在“依类象形”到“净化抽象”的演变过程中,小篆扮演着承上启下的关键角色,它既保留着古文字线条的繁化冗余,又现今文字的精简秩序。在当代,汉字的字体结构、书写方式与传播媒介已经发生巨大转变,但小篆仍然在艺术设计和书法篆刻等领域延续着其诗意般的生命力。本文借由“精简”与“冗余”这一组辩证概念为线索,透过文字符号书体的显性表层,以文字学为理论基础,通过对比分析的方法,从理性与感性、功能与审美多个角度,深入探究小篆构形背后的本质与规律、逻辑与方法,在一增一减中洞悉小篆构形的生成机制,以及时代的思维趋向与美学思考。结合视知觉与格式塔心理学等相关理论,分析小篆“精简”与“冗余”随着历史发展在审美感知、功能效率、文化选择等方面的相互关系与重要贡献,以及小篆之后篆书艺术的自觉化发展与近、现代以小篆为核心的现代设计意识的觉醒与实践。期望本文的研究对日后的视觉创作、艺术策略以及文化认知带来新的思考与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