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治疗的哲学研究--心理治疗的基本范畴及其应用

来源 :武汉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aoliqi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科学技术哲学探索科学与技术的假设、基础、方法和内涵,以及其社会影响。现代物理学及其相关技术的兴起大大地建设和推动了科学技术哲学的发展,然而科学技术哲学体系的完善,需要来自像生物学和心理学这样一些在很多方面都不同于物理学的学科的发现作为支撑。为了填补这方面的空白,本文尝试对心理治疗进行哲学研究,这是因为心理治疗是一门解决心理问题的技术,对其进行研究是技术哲学的应有之义。理解心理问题需要理解主体结构的基本范畴,这些范畴在正常的或异常的主体中都存在。进一步的研究还应揭示这些范畴是如何与临床实践中的概念和现象交联起来的。
  作者选出时间、空间、语言、身体、主体性和主体间性这三对范畴并进行研究。时间和空间既是感知外在世界的基本构架,也是理解内在世界的基本维度,这显示在临床领域中病患所呈现的内在时间与内在空间的变异和多样性。内在时间和内在空间的紊乱是病理心理现象的重要参数,显示在诸多心理症状中。与此范畴相应的是作为内在时间和内在空间之体现的语言和身体。语言作为一种专属于人的有序结构本身就包含着内在的时间性,而身体是最初的和最基本的可感空间,也是所有空间形式的源头。时间、空间、语言和身体都是主体的不同侧面,而主体在客体关系理论看来是从主体间的基质中诞生的,该基质又包含着不容忽视的文化维度。基于对这些维度的研究,作者将现象学—解释学方法应用于临床实践,提出了一对新的范畴——“事故”与“故事”用以理解病理心理现象和心理治疗过程。内在时间体验的紊乱是“事故”的鉴别性特征,其转化依赖于病人与治疗师共同创造的故事,以及多重的叙事框架。这是一种解释临床现象的新的角度,可以促进现象学与心理治疗的有益对话,其本身就是一种在中国文化框架下重新叙述精神分析的尝试。由于研究的中心在于“研究”而非“哲学”,所以有关这些范畴的复杂哲学背景和沦证当且仅当它们有益于理解临床现象之时方为必要,为此,作者引述了无个临床案例并对之质性研究。从中“事故”如何被转化成“故事”,以及在此过程中时间、空间、语言和身体是如何发生协变将会被阐述。
  作为重要的扩展和补充,作者也尝试进行中医、佛教与当代心理治疗的对话。一个元范畴——“补”与“泻”被提出用以整合多种多样的临床策略;同时,佛教和当代主流心理治疗流派中“无我”与“有我”的争论也被阐述,用以启发心理治疗的中国化。最后,作者尝试提出一种整合的和本土化的心理治疗思路。
其他文献
对于所有曾试图思考人生的意义的人而言,对于死亡的认知、思考和恐惧都是难以回避的问题。在海德格尔以前,人们对于死亡的理解停留在一种自然生理现象或者说一种超越感官的彼岸现象。由于死亡是无法亲历的,因而无法感知。但海德格尔却独树一帜地提出死亡是一种“可能性”,人是“向死而生”的。人的生存是有限的、不自由的生存,只有在向死存在中此在才能获得生命的自由。海德格尔“先行到死”的观点超越了过去人类对于死亡的理解
学位
学位
从2008年3月起,中组部与国家多个部门正式联合推出了大学生村官计划,旨在5年内为农村基层选聘10万优秀大学毕业生,2010年又将选聘名额提升至20万。这一政策的出台,不仅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当前大学毕业生由于人数众多,不好就业的压力,而且还为农村基层组织提供了新鲜血液,有利于农村思想观念的更新,法制观念的强化以及农业现代化的普及,也有利于培养具有基层工作经验的后备干部。作为新农村建设的直接参与者和
中国哲学史上,首先意识到人作为特殊生命体并有权力追求自由的人是庄子,他发现了人的最真实的生命状态并提出了什么是人类最理想的存在状态。“自由”这个词表面上简单易懂,实质上却很难被人们真正理解。庄子的自由思想来源于对现实的不满,所以基本倾向还是属于现实主义的人生哲学,在追求自由的同时不忘阐述人世的“仁”、“义”、“礼”的虚假性,曲折地反映了他对真实生命热烈渴望。人的肉体受到时间和空间双重制约而表现为不
学位
尼采思想从文学、艺术、哲学等各个领域影响西方世界达一个多世纪之久未见其衰。尼采的理论涉及各个领域和层面,如他的日神酒神理论、超人哲学、艺术形而上学、悲剧世界观、审美人生、‘权力意志、艺术生理学等等。关于尼采思想的研究者也遍及中外。国内外都有学者指出酒神狄奥尼索斯之于尼采思想的重要性。关于酒神狄奥尼索斯的研究,一般只限于酒神和日神阿波罗的关系,以及酒神的陶醉。  本文试图从酒神狄奥尼索斯的神话诞生及
先秦,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社会大变迁和大变革的时代,各种社会矛盾错综复杂。激烈的政治斗争和经济与文化繁荣,对各个阶级、阶层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人们对当时的社会大变革中的许多问题,表明自己的态度,提出主张、愿望和要求,这就是思想史上的“百家争鸣”时期。《中庸》也就产生于这个思想碰撞、交融的时代,其本身就是对先秦新的政治形态和社会关系的总结和提升,为后世封建社会的建立和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武器。  首先
学位
为探究生物可降解地膜覆盖对冬小麦-夏玉米轮作农田生态系统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布设了普通地膜覆盖(PM)、生物可降解地膜覆盖(BPM)和无覆盖(CK)这3个处理,采用静态暗箱-气相色谱仪法监测了2018~2019年土壤CO2、CH4和N2O的排放通量,并用水分利用效率(WUE)、温室气体排放强度(GHGI)和净生态系统经济预算(NEEB)指标评估覆膜对作物产量、农田环境和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与
从存在到演化,文化、理论的差异来源自一个共同的起点,必将重新回归于这一起点即否定之否定,这就预示着不同文化、思想之间的矛盾是可以调和,这是思想演化的必然,从整体多样性转向个体多样性。用东方文明的核心精神去综合西方文明的各种理论成果,反过来以西方文明的发展历程来解读东方文明的核心精神,就是以西方文明的整个文化(哲学、科学)的发展历程来解读东方文明的内核:儒、释、道的终极追求。如,“天人合一”、“两极
改革开放以来,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国进入了一个全新的经济社会高速发展时期。中国的社会转型与以往历史的社会转型有着明显的不同,这就是文化的作用更加凸显,文化冲突在社会转型中的作用越来越大。当代中国社会转型期文化冲突主要包括:先进文化与落后文化的冲突,其实质是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与腐朽落后思想的冲突;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冲突,主要有历史与现实两个层面;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的冲突,表现为内容和形式上的不同;科
本论文研究的是如何将哲学解释学普遍性衍生到自然科学领域,亦即解释学普遍性在自然科学中的体现。其中探讨的焦点是伽达默尔的哲学解释学与库恩科学哲学的一种“衍生”的比较,旨在从伽达默尔的解释学视域来揭示库恩科学哲学中的自然科学解释学思想。  本研究主要围绕库恩极具解释学意蕴的概念“范式”展开,以伽达默尔的哲学解释学视域为出发点,从教化与共同体、解释学的前见及其相关因素、解释学实践、解释学的语言观四个维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