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国际贸易迅速增长,货物进出口总额不断攀升。同时,我国金融体系不断完善,金融总量不断增长。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以来,中国沿海省份的国际贸易增长出现严重下滑的现象。我国内陆地区省份由于自身具备的区位优势、资源优势和政策优势,国际贸易增长势头良好。由此可知,金融发展对一个地区国际贸易的影响之深。本文的主要内容包括:国内外学者对金融发展和国际贸易之间的关系的研究综述以及对相关研究的述评;金融发展促进国际贸易增长的相关理论基础;内陆地区金融发展和国际贸易增长的变动规律分析,总体把握改革开放以来内陆地区金融发展和国际贸易增长的态势和规律;从人力资本在实体经济部门和金融部门配置的角度分析金融发展对国际贸易的传导机制,并在此基础上,实证检验内陆地区金融发展对国际贸易影响,同时研究人力资本配置变量对国际贸易增长的影响;提出内陆地区金融发展促进国际贸易增长的三条战略和四条路径;最后是文章的结论与政策建议。金融发展促进国际贸易增长的相关理论主要包括经济全球化理论、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和比较优势理论等基础理论、制度供给理论和产业选择理论,金融发展通过规模经济和金融制度,形成贸易比较优势而促进国际贸易的增长。通过对内陆地区金融发展、国际贸易增长的变动规律分析得知,内陆地区省市中,以陕西为中心的西北地区和以川渝为中心的西南地区金融发展水平相对较高。内陆地区国际贸易发展的阶段性较为明显,内陆地区省际人均国际贸易额的标准差呈递增趋势,人均国际贸易额的变异系数呈现先递减后渐进上升态势。理论模型表明地区金融发展水平的差异与人力资本配置水平差异的共同作用所引起的人力资本配置效率差异,是导致国际贸易产生差距的原因之一,实证检验结果表明,内陆地区国际贸易增长存在显著的条件Beta收敛;内陆地区金融发展水平并没有对国际贸易增长显示良好的促进作用,仅仅强调金融发展的规模效应并不能准确反映金融发展的水平。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本文提出了内陆地区国际贸易发展的三条战略:区域比较优势战略、金融制度创新战略、新兴产业集聚战略,同时,提出了金融支持内陆地区国际贸易发展的四条路径:构建内陆经济合作框架;合理定位内陆金融中心;创新加工贸易发展方式;多渠道促使物流成本削减。最后,对全文的研究结论进行了总结,并从金融的协调发展以及合理的战略规划两方面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