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在初唐社会文化背景下,分析初唐诗人生命意识的类型特征和具体内涵,并在此基础上对初唐诗歌生命化现象加以研究。作为衔接魏晋六朝和盛唐的时代,初唐鲜明地表现了自魏晋开始的人的自我意识觉醒后的发展上升过程。初唐百年这个竞争剧烈、矛盾复杂的特殊历史时段,诗人们形成了张扬个性、追求自我价值的时代心理特征。在初唐诗人心理发展的曲折过程中,生命意识集中表现为:大一统帝国特有的家国意识和忧患进取的理性精神;贬谪诗人怀念家乡、眷恋故国的故园意识和心灵空虚、无所皈依的漂泊意识;时代感伤情绪弥漫的悲剧意识和人格与理想追求过程中必然产生的孤独意识;初唐中后期因为人生意义的追问等原因而勃兴的宇宙意识以及初唐诗人徘徊在仕隐之间微妙而矛盾的心理特点。等等。文学和生命向不可分,诗歌更是诗人生命意识的集中呈现。初唐诗歌生命化现象普遍存在于都市诗对盛衰主题的表现、边塞诗和咏侠诗对诗人个体生命价值的追求、咏物诗对生命意识的寄寓和山水诗对生命的安顿等方面;此外,还体现在特定意象对情志的抒发,诗人对“风骨”的自觉追求和坚持,对诗歌形式诸如七言歌行、骚体诗等的有意识的选择和运用。等等。本文对初唐重要诗人唐太宗和卢照邻的生命意识和诗歌创作进行了进一步的具体研究。研究表明,初唐百年诗人心理能量缓慢而痛苦的积累,与盛唐气象的出现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初唐诗人的生命意识对于初唐诗歌发展,乃至于盛唐诗歌繁荣局面的出现具有重要的决定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