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戏曲文采派、本色派质疑及辨析——以汤显祖、沈璟为中心

来源 :兰州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x520h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采”、“本色”是我国古代戏曲理论中频繁使用的理论词汇,“文采”不同于“文彩”,现在谈到文采一般指文章中表现出来的典雅艳丽和令人赏心悦目的色彩和风格,是区别于文章的内容的外在的东西,其实该词的本来含义并非如此,而是文章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相比较而言,“本色”的内涵更为丰富,不同的戏曲理论批评家在使用这一理论术语时具体所指并不是一样的。大体而言,“本色”涵盖了包括语言、审美风格、音律、内容、结构、人物形象塑造、舞台表演等戏曲文学组成元素。我国古代戏曲理论中的“本色”论实质上是关于戏曲的本体论,由于戏曲理论批评家对戏曲本体论认识上的差异,从而导致了他们对“本色”不尽相同的认识,也导致了“本色”一词的多义性。   文采派和本色派是在这两个词的基础上演变而来的。在中国古代戏曲理论批评中,并未出现明确的戏曲派别划分及界定标准。到了近代,人们才开始借鉴外国文学理论关于流派划分的标准,并结合中国古代戏曲发展的实际情况,根据古人相关的论述,将戏曲划分为不同的派别。目前一些有影响的学者对文采派、本色派的定义并不相同,依据的材料也不同。本文第二章通过具体分析他们对这两派界定所依据的材料,从而对这些不同的定义产生质疑,并对中国古代关于戏曲流派划分的依据及标准提出异议。   在对“文采”、“本色”更进一步理解的基础上,第三章对汤显祖为文采派、沈璟属本色派这一传统的认识进行了质疑及辨析。汤显祖、沈璟在不同的方面对戏曲的文人化、规范化、戏曲化做出了自己的贡献。对戏曲本体认识的差异,是汤、沈分歧的实质所在。
其他文献
研究西方的中国形象,是比较文学形象学研究的传统课题,具有突出的比较文学研究特点。随着20世纪70、80年代以来后现代主义理论的引入以及消费文化的发展,都为形象学研究的理
“德”是西周王朝的主题词,是我们理解西周时期人们思想观念的关键。《诗经》作为最可靠的传世文献,典型地体现了周人重德的时代精神。但是,“德”字在《诗经》中的具体运用情况
刘一止是两宋之交著名的的文学家和政治家。他秉性刚直,封驳不避权贵,并且力主抗金,因此得罪权相秦桧而两度奉祠家居。著有《苕溪集》五十五卷,作品数量众多,诗、文、词兼善,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期刊
革命历史小说是指具有“在特定的意识形态的规定限制中,讲述特定的历史时期的题材,以达成特定的意识形态的要求性质,对中国共产党发起、领导革命的缘起进行叙述,表现经历这一段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