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观念演变下的武昌古城营建研究

来源 :武汉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hbing5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山水”自古以来在中国人心中便具有自然与人文双重含义,古人在营建城市时极其重视城市空间与自然山水之间的空间关系,形成了独特的“山水”观念,自然山水环境与人文山水空间构成了意蕴深远的东方城市气质。然而,不论是自然山水亦或是其蕴藏的人文内涵,都在近几十年的快速城市发展过程中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面对千城一面的城市风貌,如何在当代语境中找回独有的东方城市特色、如何在城市规划过程中兼顾“山水”是需要城市建设者们深刻思考的重要命题。若要明晰“山水”的内涵,则需从古人的城市营建背景及其秉持的观念着手,本文以武昌古城为研究对象,通过古籍文献、地方志书及实地调研等方法,对武昌古城及其山水要素的空间关系进行系统研究,并探究其背后的观念源流。首先,本文梳理了山水观念与古城要素的关联性,总结了古人在营城中秉承的“实用功利”、“神秘崇拜”、“等级秩序”及“审美怡情”等四种“山水”观念,继而针对古代城市将城市空间要素分为城市尺度、建筑群尺度与景观尺度三个层面,并分别探究四种观念下的古城营建手法。其次,从历史的角度解读武昌古城的营造历程,以其演化时间为线索,梳理并归纳古城自三国建城以来直至晚清的物质山水空间变化及其背后的观念思想。将武昌古城的营城历史划分为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及明至晚清三个时间段。在每个时间段的研究中,第一,探析该时期古城内外具体的自然山水环境及社会思想背景;第二,归纳该时期山-水-城空间形态变化以及结合山水的古城营造技法;第三,探究其营造技法背后存在的“山水”人文观念。最后,基于以上分析总结“山水”观念演变下的武昌古城营建历史智慧,并归纳其对当代城市建设的启发意义。本文认为,武昌古城的山水空间是在四种山水观念共同交织的作用下形成并发展,不同历史时期有所侧重。魏晋南北朝时,武昌古城的山水空间营建以“功利实用”山水观为主,隋唐宋元时期开始有“审美怡情”山水观的前期介入,与其它三种山水观共同影响武昌古城的营建,明至晚清,在前朝形成的山水思想内化于空间营造的技法中,设计手法愈加成熟,四种山水观念交相辉映,武昌古城呈现出山林之美。在当代城市建设中,笔者认为应从山水生态环境布局、山水空间格局构建及山水景观意境营造三个层面处理城市要素与自然山水的空间关系。
其他文献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农产品安全是食品安全的源头,是广大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之一。近年来。我国农产品安全事件频发,如“毒韭菜”、“毒豇豆”、“镉稻米
在CVM 基础上,从“受益者付费、第三方治理”的角度,运用 Heckman两阶段模型分析生猪规模养殖户对粪污处理社会化服务的支付意愿与支付水平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41.64%的养
一、加工螺纹底孔应注意的事项1、严格按照《机械工人切削手册》进行查表和计算,选择所需加工螺纹底孔的钻头或扩孔钻头。钻头的切削刃要锋利,刃带要光滑,不得有毛刺和磨损等,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