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民意是某些社会阶层、社会群体对其所关注的与自身利益密切相关的社会问题或社会行为所持的意见、态度或愿望的集体表达。而在处于被统治阶层的社会公众对涉及自身各方面问题与统治阶层有相同或不同的观点、立场、要求、意向、利益诉求时,民意就有了政治性意味。良性的政治性民意表达是政治民主,社会进步与稳定的重要力量,但当民意表达受阻,民意的政治性诉求未得到满足或统治阶层对民意处理不力时,这种力量就可能演变为民怨、民愤,进而掣肘乃至颠覆政权。2010年底,肇始于突尼斯的“茉莉花革命”,引发了北非、中东乃至广大阿拉伯世界社会、政治、经济的持续动荡,继总统本·阿里仓皇出逃后,穆巴拉克政权、卡扎菲政权等一个个强人政权如多米诺骨牌式的倒下,西方媒体称之为“阿拉伯之春”。“阿拉伯之春”以后,东欧乌克兰地区、中国香港、缅甸北部都爆发了激烈的“政治性民意”对抗事件,而在我国的周边地区同样还存在诸如钓鱼岛和南中国海归属权的潜在政治性民意热点问题,研究“政治性民意”的地缘政治经济影响对了解国内及周边国家民意和制定国家对外策略、行动方案,维护地缘战略利益具有重要现实意义。本文以地缘政治学、地缘经济学、地缘政治经济学理论为基础,采用定性描述、定量分析相结合方法,对“阿拉伯之春”以来,“政治性民意”的时空扩展及其地缘政治经济影响进行分析。文章主体分4个部分,第一部分,首先对“政治性民意”内涵进行界定,分析了其产生的背景和主要原因。第二部分,梳理了“阿拉伯之春”以来,“政治性民意”在时间和空间序列的扩展特点。第三部分,分别从政治、经济角度,分析了“政治性民意”事件对一国政局、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的影响。第四部分,以地缘政治经济学理论为基础,分析了“政治性民意”时空扩展背景下,中东、北非及东欧地区国家关系及地缘政治力量格局的变化,及其对区域经济合作与发展的影响。文章最后在把握全文的基础上对“政治性民意”的时空扩展对区域地缘政治经济的影响机理进行简要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