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一部分:132例Wiskott-Aldrich综合征患儿临床特点及基因型分析目的:总结分析WAS综合征患儿的临床资料和突变基因,对临床表型和基因型,治疗及预后情况进行探讨。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0年4月至2015年6月诊治的WAS综合征临床资料,探讨其主要临床表现特点、免疫学相关实验室检查、流式检测WAS蛋白表达情况、Sanger测序法检测基因突变、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IVIG)等治疗及预后情况。结果:(1)132例WAS患儿均为男性,中位发病年龄15天(1天~4岁4月龄),中位诊断年龄10月龄(1月~22岁1月龄)。132例中包括典型WAS 112例,XLT 20例。外周血中位血小板值23×109/L(1×109/L~80×109/L)。(2)临床始发症状以皮肤出血或消化道出血为主,占75.0%(99例),其次为皮肤湿疹,占16.7%(22例)。病程中132例患儿均有不同程度的出血、湿疹和感染表现,其中21例(15.9%)并发自身免疫性疾病,1例合并白血病。(3)115例患儿行流式细胞术WAS蛋白(WASp)检测,其中88例不表达,12例表达减少,5例表达正常,10例双峰表达。(4)125个无关家系中共发现81种突变,发现已报道的8种热点突变,即290C>N/291G>N(R86C/H/L)、665C>T(R211X)、155 C>T(R41X)、168 C>T(T45M)、IVS1+1 g>t/a、IVS6+5g>a、IVS8+1 g>a和IVS8+1_+6del gtga;同时发现新发突变29种,包括321T>C、415C>A、471C>T、102-105 del C、521 del C、1330 del A、IVS2-2 a>c、168 C>A/1412 C>T和exon1-2 del/1412 C>T等。(5)免疫学检查发现部分患儿外周血CD3+T细胞(31.3%)、辅助性T细胞(37.3%)及细胞毒性T细胞(38.6%)比例下降;患儿外周血免疫球蛋白IgG增高(51.1%)、Ig A增高(43.3%)、Ig M减低(25.6%)及Ig E增高(40.0%)。(6)72例存活患儿中36例接受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14例典型WAS患儿接受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IVIG)治疗,感染频率降低。结论:我们诊治了全球单中心最大宗Wiskott-Aldrich综合征病例。该病起病年龄早,以血小板减少伴血小板体积减小、湿疹及反复感染为主要临床特征。部分患儿T淋巴细胞减少,可有Ig A增高、Ig M降低及Ig E增高表现。WAS基因突变类型和所处位置与临床表现密切相关。HSCT是根本治疗该病的手段。合理的IVIG治疗是为患儿赢取等待供者的时间及改善其生存质量的有效方法。第二部分:X连锁淋巴细胞异常增生症1型两家系临床特点及免疫学研究目的:探讨以丙种球蛋白缺乏血症为突出表现的两个家系4名X-连锁淋巴细胞异常增生症1型(XLP-1)患儿的临床和免疫学特点、SAP蛋白表达及SH2D1A基因突变情况。方法:以2016年1~6月在我医院风湿免疫科诊治的两家系4例(家系A例1、例2,家系B例3、例4)患儿及亲属为研究对象,分析临床特征。采用流式细胞术分析淋巴细胞亚群、T细胞增殖功能和SAP蛋白表达,采用PCR技术检测结合T细胞受体删除环(sj TRECs)、TCRVβ亚家族克隆谱和SH2D1A基因。结果:(1)4例患儿确诊为XLP-1,均为男性,发病年龄例1和例2为1岁余龄、例3为1月余龄、例4为6月龄,诊断年龄分别为9岁10月龄、16岁8月龄、14岁10月龄、4岁9月龄,4例患儿均有反复呼吸道感染,例1、例2、例3的IgG、Ig M、Ig A极低,例4稍降低。EBV-PCR检测均为阳性。4名患儿均有肺实质病变和肺不张。例3有明确支扩并确诊为咽部Burkitt淋巴瘤。(2)4名患儿有CD4/CD8比值倒置、耗竭细胞增多、NK细胞数量降低、B细胞总数正常、记忆B细胞数量减少、初始B细胞正常、sj TRECs值低、TCRVβ亚家族克隆谱轻度受限、T细胞增殖正常。(3)流式细胞术检测显示例1和例2无SAP蛋白,例3和例4的SAP蛋白量减少。(4)基因分析发现家系A中2例患儿为SH2D1A基因163 C>T(p.R55X),其母及两个同胞姐妹为携带者。家族B中2例患儿为SH2D1A基因突变278G>A(p.G93D),其母为携带者。4例患儿中其中例3放弃治疗,其余患儿开始接受规律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IVIG)治疗,等待移植。结论:两个家系中4例患儿均以IgG、Ig M、Ig A降低为突出表现,易于与X-连锁无丙球血症(XLA)相混淆。但本组患儿同时具有EB病毒高度易感,免疫功能不同程度受损。流式检测SAP蛋白表达异常和SH2D1A基因发现致病突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