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世纪60年代兴起的后现代思潮开始反省全球文化的趋同性,而纠偏的集中体现就是在于重视历史、传统、风俗和文化的价值几个方面。影响所及,客观、唯一、真理性的价值观被撼动,微观的、日常的“细节”,在学术研究领域获得更多的关注。在建筑学领域,村落研究的热衷正是一种体现。 特别是近年来新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也逐步取得普遍共识,并且强调在文化遗产的原生地进行“文化空间”的整体保护。这些理念在我国现阶段城镇保护实践中尚处于起步摸索阶段,因而,杏花村个案的研究,便具有了其具体而普遍的现实意义。 基于此,在建筑史的写作中,通过方法与视角的更新,在学术价值取向上,关注村落研究标志着一种转变:从宏观到微观,从体系架构到空间构成制度与人的社会生活的对应关系的分析研究上,缩小叙事空间,使同一层次的研究文本呈现多样化与复数性。不仅如此,村落作为有形和无形文化遗产的真实载体,是我国硕果仅存的高度原真性的文化遗产所在。 本案的研究方法主要是通过实地走访考察及大量历史相关文献的阅读探讨杏花村的发展脉络、现状价值与传承方向。研究中,一方面我们对杏花村保有丰富多量的无形文化遗产进行研究,使村落历史中丰富多样的沉寂的文化信息被挖掘梳理,充实了地方文化宝库,加强了人们意识中对地域文化的认同。因为建筑与环境所传承的历史文化信息与民族精神正是其生命力所在。另一方面,针对杏花村物质文化遗产所剩无几的现状,我们侧重思考的是历史上杏花村的真实面貌如何,其非同一般的无形文化遗产从何而来、价值如何以及其发展的生命力何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