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耗竭性资源的经济增长理论

来源 :厦门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zhiguo51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人类生活的早期,由于科学技术水平低下等原因,人类经济活动基本上处于自己自足状态,对自然界的了解也非常有限,再加上自然资源丰富的初始禀赋,人类很难意识到资源的耗竭性问题。随着经济的发展,人类逐渐认识到自然资源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资源与环境问题逐渐成为当今世界发展过程中人们关心的热点问题之一。一定时期一定地域内所拥有的自然资源,可分为耗竭性资源与非耗竭性资源两大类。其中,耗竭性资源又称为有限资源,它们的数量固定,一旦被用尽或过渡消耗就无法补偿。显然,在研究经济增长的过程中,可耗竭性资源的经济增长成为一个重要的课题。土地、劳动、资本是经济社会中最基本的三个生产要素。本文在对可耗竭性资源的经济增长进行分析时,选取土地作为可耗竭性资源的代表,以其为研究对象,在研究经济增长中加入土地变量,考察了可耗竭性资源在经济增长中的地位与作用,文章具体结构如下:导论部分介绍了经济增长理论的一般背景,分析了本文的选题思路和方法。第一章:可耗竭性资源经济增长的理论综述。笔者首先具体分析了可耗竭性资源的概念和内涵,然后分时期的对可耗竭性资源与经济增长的理论做了综述与评价。第二章:加入土地要素的经济增长模型。本章对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进行扩展,选择土地作为可耗竭性资源的代表,先阐明了选取土地对象的合理性,然后将土地变量引入生产函数中,并进行市场最优和计划最优下的经济增长分析。第三章:土地资源与经济增长的实证检验。在第二章模型的基础上,以中国为例,从城市土地和农村耕地两个不同角度,对中国土地资源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实证检验,以验证理论的正确性。第四章:土地要素的制度经济学分析。本章从制度经济学的角度,对土地制度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进行分析。同时,结合我国具体的土地制度,分析我国改革开放后的经济增长与土地制度的关系,检验了加入制度因素后的模型的可行性。结语部分是模型对我国宏观经济政策的启示。
其他文献
近年来由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流失和灭绝严重,国内外对非物质文化的保护和研究工作越来越重视,很多学者把视角转移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保护上来。随着研究的步步深入,怎样选取
SP (stated preference)调查与Logit模型被广泛应用到我国城市交通需求预测研究中,但是在研究过程中存在诸多不足。尤其是许多研究并没有关注问卷实验设计方法对模型预测精度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企业间的竞争愈发激烈.营销作为企业谋取竞争优势的一个重要领域,得到了企业的分外重视.但是,企业间的营销竞争经常处于一种混乱状态,造成了营
在“速度经济”环境下,敏捷、迅速地满足顾客多元化需求是企业在愈发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谋求生存的关键,企业的敏捷性研究显得越发重要。本文总结回顾了企业敏捷性的概念,分析
首先,阐述了邓小平收入分配理论的主要内容。本文认为,它是一个“双论结构”。第一论是“部分先富”论,邓小平从个人的理性出发,认为在未达到共产主义社会前,人们都有追求物质利益
伴随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是水资源需求量增加和水资源供给短缺,水资源日益成为经济发展的稀缺要素。同时,水资源具有极强的区域属性。其体现在水资源所具有的径流随机性、流
目的:探讨长期有氧运动干预对脑衰老过程中大鼠学习记忆能力以及海马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表达的影响。方法:将30只3月龄SD雄性大鼠随机分成青年对照组(YC组)、衰老对照
讨论了敏捷企业的组织模型,提出了以产品为中心的多项目组的企业组织运行模式该模式使企业在组织结构上具有灵活性、可重组性,能够迅速实现自我调整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竞争环境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互联网得以诞生,互联网的出现彻底改变了信息的传递方式,使人类社会的生产、生活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阶段。互联网能够加快信息的传递,减少社会资源的浪费,提高生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完善,我国科研院所原有的体制已越来越不适应新形势的需要.自2000年起,江苏省属科研院所进行了改革转制.对转制过程中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