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人类生活的早期,由于科学技术水平低下等原因,人类经济活动基本上处于自己自足状态,对自然界的了解也非常有限,再加上自然资源丰富的初始禀赋,人类很难意识到资源的耗竭性问题。随着经济的发展,人类逐渐认识到自然资源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资源与环境问题逐渐成为当今世界发展过程中人们关心的热点问题之一。一定时期一定地域内所拥有的自然资源,可分为耗竭性资源与非耗竭性资源两大类。其中,耗竭性资源又称为有限资源,它们的数量固定,一旦被用尽或过渡消耗就无法补偿。显然,在研究经济增长的过程中,可耗竭性资源的经济增长成为一个重要的课题。土地、劳动、资本是经济社会中最基本的三个生产要素。本文在对可耗竭性资源的经济增长进行分析时,选取土地作为可耗竭性资源的代表,以其为研究对象,在研究经济增长中加入土地变量,考察了可耗竭性资源在经济增长中的地位与作用,文章具体结构如下:导论部分介绍了经济增长理论的一般背景,分析了本文的选题思路和方法。第一章:可耗竭性资源经济增长的理论综述。笔者首先具体分析了可耗竭性资源的概念和内涵,然后分时期的对可耗竭性资源与经济增长的理论做了综述与评价。第二章:加入土地要素的经济增长模型。本章对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进行扩展,选择土地作为可耗竭性资源的代表,先阐明了选取土地对象的合理性,然后将土地变量引入生产函数中,并进行市场最优和计划最优下的经济增长分析。第三章:土地资源与经济增长的实证检验。在第二章模型的基础上,以中国为例,从城市土地和农村耕地两个不同角度,对中国土地资源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实证检验,以验证理论的正确性。第四章:土地要素的制度经济学分析。本章从制度经济学的角度,对土地制度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进行分析。同时,结合我国具体的土地制度,分析我国改革开放后的经济增长与土地制度的关系,检验了加入制度因素后的模型的可行性。结语部分是模型对我国宏观经济政策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