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村上春树不仅是日本当代文学的旗手,更是一位享誉世界的作家。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他的作品超越国界,深受来自世界各国读者的喜爱。为此,长期以来世界各国包括中国的研究者,对村上文学的研究多从全球化的视角出发,探讨其作为世界文学的特质。同时由于村上本人从走上日本文坛起就有意识地与自己所在的文化背景拉开距离,导致村上研究中明显缺乏对其所在的“日本”这一历史文脉的关注。本人认为:正是在全球化日益突进的今天,从“日本”这一历史文脉中审视村上文学的特质才显得更为重要。因此,本文试图从这一角度出发,将村上文学视为动态发展的日本文学的一部分,从个人历史以及日本文学的历史发展中重新探讨村上文学的特质及其变化。本论文共由六章构成(包括序章,正文的四章和终章)。正文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第一章)从村上春树的个人历史出发,探讨深层次决定其文学特质的社会原因。第二部分(包括第二章,第三章,第四章)将村上文学置于战后日本文学史的大背景下审视,横向与同时代作家中上健次﹑村上龙,纵向与第三代新人的文学做比较,通过对共性与差异性的考察,用动态的眼光看待村上文学与日本文学的关联,同时凸现村上春树从初登文坛到今天所表现出来的与“日本”这一历史文脉的动态关系。具体的章节内容如下:第一章:村上春树青年时代经历了战后日本史上轰轰烈烈的政治运动,即“全共斗学生运动”,为此许多研究者将这一时期的经历看作是村上文学的原风景,却忽视了村上少年时代在“战后”这一特殊的历史大环境下所受到的影响。事实上正是战后体制及其价值观对村上春树的影响导致了村上文学对全共斗运动的叙述不同于同时期其他的全共斗文学。本章将村上文学的原风景从“全共斗”还原到“战后”这一历史背景下重新审视,纠正以往论述中将“全共斗”体验视为村上文学出发点的片面观点,同时揭示决定村上早期作品特质的精神内核。第二章:将村上春树的文学置于战后日本文学这一历史文脉中审视,横向与同时代的作家中上健次和村上龙的文学做比较。70年代末村上春树登上日本文坛之际,日本社会正处在转型过程中,因此村上春树的文学必然带有那个时代的特征。从与中上健次文学的差异性上可以看出,村上春树的早期作品从内容上几乎割断了所有与“日本”这一文脉的本土关联来体现其不同于既成文学的立场,同时与村上龙的共性分析中可以看出,从手法上村上春树无疑是一个有着独特文体特征的作家,他用轻描淡写的手法叙述厚重的事物,充分体现了其作为转换期文学所具有的特质。同时通过这一考察补充先行研究中孤立研究村上春树的不足,使得村上文学的呈现更为客观,全面。第三章:从村上春树的个人历史出发,梳理村上春树与日本文学的关系,探寻村上春树与日本文学传统的动态关系,以此补充和修正以往论述中过多强调欧美文学对村上文学影响的片面观点。日本文学对于村上春树而言经历了排斥,发现和再发现三个阶段,一直到《为年轻读者的短篇小说导读》发表为止,可以说从某种程度上村上春树修复了与日本文学传统的关系。不过,这三个阶段并非后者否定前者,而是互相关联,彼此补充的关系,共同造就了今天村上春树对于日本文学的理解和认识。另外,这三个阶段当中一直贯穿着村上春树相对化的认识体制,作家正是运用这一尺度不断衡量着自己与“日本”(日本文学)这一历史文脉的距离,从中发现和认识到作为一名用日语写作的日本本土作家与自己所在文化背景之间的关联。这一认识体制在村上春树与第三代新人的碰撞中依然贯穿其中。第四章:承接前两章的脉络,继续将村上春树的文学置于战后日本文学这一历史文脉中加以审视,纵向通过与第三代新人的文学做比较,探讨村上文学与上一代文学的关联,从中凸现村上春树在与自己的文化背景达成一定的和解后所进行的思索。第三代新人作为对战后派文学的反拨出现,一直以来文坛的相关评价褒贬不一,但村上春树却向他们投去了支持和理解的目光。这一点除了第三代新人作品中幽默﹑诙谐的文风之外,他们初登文坛时的冷遇,以及对如何用文学参与社会现实这一恒久命题的苦苦思索,都使得村上春树产生了深深的共鸣。村上春树从第三代新人的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并从中发现和确认了自己参与社会的道路。和初登文坛时相比,村上春树在内容上开始大量引入与“日本”关联的要素,在手法上重视虚构力量的同时,致力于创作可以连通他人深层意识的,具有社会现实性的文学作品,即“现代的物语”。通过以上一系列围绕“日本”这一历史文脉的动态考察,首先澄清了村上春树的先行研究中存在的一些片面观点,另外更重要的是将村上春树这样一个世界性的作家还原到他所属的文化背景中,使其特质得以客观﹑全面地呈现。这在全球化日益推进,甚至文学批评亦要卷入全球化浪潮的今天显得尤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