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金融供给侧改革推动金融市场逐步深化对内对外开放程度,为短期国际资本的流动提供制度支持。短期国际资本有较强的波动性、流动方向容易变化等特点,对商业银行的流动性可能造成负面冲击。鉴于此,论文从金融开放的背景出发,梳理短期国际资本流动与商业银行流动性的现状,构建模型,客观分析短期国际资本流动对商业银行流动性的影响,具体分为总体与区域影响、不同资产规模商业银行差异性影响。并基于区域贸易量差异与银行流动性分层的现实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以期合理控制开放背景下短期国际资本流动规模与商业银行流动性水平,为宏观审慎管理框架的完善提供决策参考。国际资本流动理论、第三代货币危机理论和金融脆弱挤压假说等为开放背景下短期国际资本流动对商业银行流动性的影响提供理论依据。短期国际资本流动对商业银行流动性的传导机理主要通过经常项目、资本与金融项目下的资本流入渠道发挥作用。金融开放始于改革开放之初,经过渐进式铺开、后危机时代稳步推行的演化历程,如今引领对外开放新格局。基于国际收支平衡表和银行代客跨境收付两种视角研究国际资本流动的变化发现,中国国际收支双顺差的局面已经消失,经常账户保有小幅度顺差,资本与金融账户出现顺逆交替的组合,其他投资项(包含短期国际资本)显著的资本净流出是中国资本与金融账户逆差的主因。人民币兑美元贬值预期形成、中美经济增速与利差收窄、全球投资者风险规避程度上升、国内居民与企业加快海外资产配置等是短期国际资本流动的驱动因素。我国商业银行沿着“成长期—成熟期—优胜劣汰期”的路径演绎,银行间存贷款市场存在地域流动性障碍,金融供给侧改革推动商业银行市场流动性分层。利用面板数据FGLS估计方法研究短期国际资本流动对商业银行流动性的总体与区域影响。研究发现,其一,整体层面,短期国际资本流出对商业银行流动性存在负向影响,影响系数为0.1045;其二,省际层面,短期国际资本对商业银行流动性影响系数为0.1139,说明因地区贸易量的不同,短期国际资本流动对不同地区商业银行流动性的影响存在差异。利用混合回归研究短期国际资本对不同资产规模商业银行流动性的影响,分析发现,大型、中小型商业银行的流动性对短期国际资本流动的敏感度不同。其中,短期国际资本对大型商业银行流动性影响系数为0.4118,对中小型商业银行流动性影响系数为0.0841,大型商业银行流动性对短期国际资本流动更加敏感。针对实证分析的问题,预防金融开放背景下短期国际资本流动对商业银行流动性的负向影响至为关键。应积极、稳妥地推进金融开放;加强短期国际资本流动管理;优化商业银行流动性管理策略,建立宏观审慎监管框架,以期防范、化解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