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史前文明起源一直以来都是考古学研究的重要课题。在史前文化区域系统框架下,探讨各主要文化区域的古代社会复杂化发展进程是一个较大的层次,同时不同区域的古代社会复杂化进程虽有共性的一面,更重要的是其个性化的一面。在较小的层次方面,某一区域内不同时间段的古代社会在社会复杂化发展过程中,呈现出阶段性的特征,而以共同的文化特征所命名的考古学文化其存在的时间有长有短,而延续时间较长的考古学文化其发展过程很可能包含了社会复杂化进程的不同阶段。因此,对于单个考古学文化的古代社会复杂化进程的揭示,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得了解其所在区域的社会复杂化发展过程,从而推进中国文明起源这一重大课题的发展。本文试图对红山文化古代社会的发展过程进行复原,拟以横向的切片观察和纵向的动态变迁归纳相结合构建全文。利用目前已有的考古学资料,包括红山文化的区域系统调查、聚落、房址、墓葬、遗物等材料,对其进行整理和分析,了解聚落分布模式,并在分期的基础上观察社会组织结构及其演变、社会分层的发展、经济不平等程度的变化、神权因素的发展等方面的情况。进而观察该地区社会复杂化发生质变是在该文化的什么阶段、发生这种质变的原因又是什么。通过以上问题的讨论,阐释史前东北地区的红山文化在中国文明起源过程中的重要性和特殊性。本文的主要研究方法包括环境考古研究方法、聚落考古研究方法、墓葬研究方法、认知考古学方法等。环境考古研究主要对红山文化时期其分布区域内的古代气候波动及地貌、水文等情况进行复原研究,了解环境因素对生业经济及聚落群演变的影响。聚落考古将从不同层次来分析聚落形态,从大到小依次是:整个景观中的聚落分布;单个聚落内部空间分布模式;构成聚落的基本单位家户内部的功能分化。从而了解红山文化的聚落分布模式、聚落功能变迁、社会组织结构、社会成员分层、社会经济不平等等方面的情况。墓葬研究方面主要包括:对史前社会墓地空间布局的研究;通过墓葬的类型、规模和结构对墓葬进行等级划分;对随葬品的数量和种类进行量化分析,同时对其质量进行区分,并观察特殊随葬品的有无,综合衡量社会分化程度。进而了解墓葬形态所反映的社会等级制度和社会组织结构,及埋葬背景所反映出的象征性和宗教性的要素。通过观察红山文化的祭坛建筑遗迹、祭祀坑、特殊祭器、彩绘陶器、玉器、各种塑像等及其出土背景,探讨该文化的原始宗教信仰变迁以及此类因素如何影响到社会复杂化进程。根据本文的写作目的,全文分为九个部分。第一部分:绪论。从当下中国史前考古学的研究热点、红山文化的重要性和特殊性等角度阐释本文的选题缘由。根据考古发现与研究的阶段性特征将红山文化的学术史分为三个阶段,并介绍其研究现状。为达到研究目的所采用的以聚落考古为纲,结合环境考古、认知考古等多种研究方法,叙述环境背景、聚落形态、仪式与原始宗教三个维度的主要内容。第二部分:分期与年代框架。简要回顾红山文化分期与年代研究学术史,界定本文所采用的分期与年代框架,并归纳各阶段的陶器类型特征,梳理不同阶段的考古学材料,从而为接下来的古环境、聚落和仪式行为等方面的研究提供分期与年代上的基础和依据。第三部分:地貌与古环境背景。首先介绍红山文化分布区的地理环境背景。首先,借鉴地学研究成果,总结红山文化时期中国北方地区第四纪古环境的气候波动大背景;其次,归纳红山文化时期在该文化分布区域内古代环境变化特有的规律,进而探讨古环境波动对红山文化生业经济与聚落选址取向造成的影响。第四部分:红山文化的宏观聚落形态。将已公布的与红山文化有关的8次考古学调查资料进行梳理,依据空间分布位置划分为三个区域。在此基础上总结红山文化宏观聚落形态特征。根据遗址面积和空间分布情况,确定聚落之间、聚落群之间的等级分化。从聚落群的规模和分布来看,不同区域的聚落群之间的关系不尽相同,或是明显的控制与被控制关系,或为较为平等的关系;而且聚落群的分布因地制宜,地区之间差异明显。此外,从东北地区史前文化发展序列这一纵向方面比较,红山文化的聚落数量较其之前各考古学文化和其之后的考古学文化都要多。第五部分:红山文化的微观聚落形态。单个聚落形态的演变大致可以划分红山文化早期-中期偏早阶段、中期偏晚阶段、晚期阶段。早期-中期偏早阶段,环壕式的中小型聚落较为流行,聚落内部功能相对简单。中期偏晚阶段,单个聚落形态的材料较为丰富,可以观察不同区域间所具有的不同特点。该阶段部分区域的聚落内部功能比早期阶段显著增加。红山文化晚期阶段聚落结构资料较少,该阶段聚落内部开始出现与祭祀或宗教遗迹等表明这一阶段聚落功能的增加及其背后的社会结构进一步复杂化。同时,该阶段的聚落资料也表明核心家庭在整个社会生产和生活中的独立性增强。在社会关系层面,早期至中期偏早阶段的三级结构发展为中期偏晚至晚期的四级结构。构成社会生产和生活核心的基本单元从家族或大家庭逐步缩小为核心家庭或扩大了的核心家庭。第六部分:红山文化家户研究。家户作为社会组织结构的基本组成单位,对红山文化家户考古学资料的分析主要了解两个方面的情况:一是家户的生产经济活动变化,早期的家户经济活动较为单一,随着时间的发展自中期到晚期家户的经济活动多样性呈递增趋势;二是根据房址规模和出土器物组合量化分析得出的家户的经济不平等情况,分析结果表明早中期的差别较小,而早中期家户不平等程度同晚期有较大区别。比较红山文化早中晚期家户的经济活动变化和家户财富的不平等,可以看出早中阶段之间差别较小,而早中阶段与晚期阶段之间的差别较大。第七部分:红山文化墓葬研究。本章主要关注墓葬的空间布局、类型划分和随葬品三个方面。在墓葬的空间布局方面,早中期的墓葬与居住址共处一处,晚期阶段墓葬的选址趋向于山顶或山梁。墓葬类型与规模的统计分析表明,红山文化的墓葬从早中期发展到晚期呈现的是一个复杂化的过程。首先是埋葬形制的复杂化,其次是墓葬规模的差别扩大,再次是的墓葬类型的级差从一级变成了七或八级。随葬品的数量与种类方面,不仅反映了红山社会晚期社会经济财富比早中期有了显著的增加,而且也体现了晚期丧葬习俗的变化。第八部分:红山文化的仪式和原始宗教。梳理不同时期与仪式相关遗存与遗物,从宏观和微观层面分析等级有主次、规模有大小的祭祀遗迹,说明在红山文化晚期形成了原始宗教祭祀系统,而牛河梁遗址在红山晚期社会中具有独一无二的仪式中心和朝圣中心功能。从时间上来看,早中期以偶像为祭祀对象的礼仪性活动多集中在定居性聚落内。晚期阶段的礼仪性活动蓬勃发展、规模扩大、祭祀系统复杂化,不仅在聚落内部进行集体祭祀,在远离聚落的圣地进行大规模建设,形成规模不等的祭祀礼仪中心与朝圣中心。第九部分:归纳红山文化社会复杂化过程和特点,并尝试从环境、意识形态、经济技术的变革等方面探寻红山社会复杂化发生的原因。第十部分:结语。将红山文化的社会复杂化进程归纳为两个大的阶段。第一阶段是红山文化早期阶段(6500-6000BP)。该阶段的发展总体上延续了本地之前考古学文化的惯性,发展较为和缓。第二阶段是红山文化中晚期(6000-5000BP),该阶段无论是不同层次的聚落发展、社会组织结构变化,还是意识形态方面,都呈现出加速发展,至晚期形成高度繁荣的文化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