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水平对汉英双语者人脸性别感知的影响 ——来自ERP的证据

来源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ynnxi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口语环境中的he/she混用在中国英语学习者中十分普遍。为了探索汉语母语者英语代词性别错误的原因,一项最新的研究(Dong,Wen,Zeng,&Ji,2014)在自定步速阅读任务中操纵了先行词的性别概念凸显性,其结果表明:汉语母语者不同于英语母语者,他们很可能“在进行语言加工前不思考性别信息”3,这是因为其本族语言中的第三人称单数代词在口语中不区分性别。这项有趣的发现引发了另一个耐人寻思的问题:汉英两种语言在性别信息编码上的差异是否不仅会影响生成语言之前的概念加工,也会影响在非语言环境中的“概念加工”4呢?本研究是一个为解开上述谜团的探索性尝试,提出两个具体的研究问题:1)第二语言水平不同的汉英双语者如何进行中国人面孔的性别感知?2)第二语言水平不同的汉英双语者如何进行白人面孔的性别感知?如研究问题所示,为了让上文提到的“在非语言环境中的概念加工”可操作化,人类面孔的性别感知被选定为实验任务。第二语言这个因素被当作是一个探针,其产生的作用代表了生物性别信息编码的跨语言差异可能带来的影响。两项实验被设计出来分别回答上述两个研究问题。实验均采用了passive oddball范式,并用ERP仪器进行脑电记录。ERP成分vMMN是感知过程中对类别进行无意识区分的指标,它是当前研究中数据分析的核心。此外,在汉英两种语言中没有编码差异的年龄概念充当面孔识别中性别概念的控制类别。两组二语水平有明显差异的中国英语学习者(中文专业本科一年级学生vs.英语口译/翻译专业研究生一年级学生)参加了当前的研究,其二语水平的差异通过对用简短版本的语言历史问卷(Li,Sepanski,&Zhao,2006)收集的二语水平自评得分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得以确认。实验一研究中国人面孔的性别感知,结果发现:第二语言水平对性别类别所诱发的vMMN成分(下文将简称为“性别vMMN”)有微弱的影响。具体来说,实验中成功诱发的性别vMMN广泛分布在大脑皮层两侧的枕颞区,以及150-250 ms和300-400 ms两个时间窗内,但仅仅是分布在左颞兴趣区出现于300-400 ms时间窗内的性别vMMN受到被试的二语水平的影响。具体影响为:二语水平越高,相应脑区及时间窗内的性别vMMN成分就越大。而对于年龄类别所诱发的vMMN成分(下文将简称为“年龄vMMN”),则没有发现二语水平对其的影响。在进行白人面孔性别感知任务的实验二中,性别vMMN没有被成功诱发,而被成功诱发出的年龄vMMN在150-250 ms和300-400 ms两个时间窗内的分布区域都比实验一中的要小。没有发现二语水平对两个概念类别的影响。结果说明,第二语言水平对汉英双语者在中国人面孔感知中对性别的无意识区分表现有微弱的影响,对于年龄概念则没有这样的影响。这意味着汉英两种语言中的性别信息编码差异的确对非语言环境中的性别概念加工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此外,一个额外得到的结果是:被试对于性别和年龄的无意识区分表现随面孔种族信息的改变而不同,这为面孔识别中的“其他种族效应”提供了一个有趣的实例。
其他文献
学位
学位
学位
学位
学位
学位
学位
学位
学位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