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南拉萨地体中生代的火山-沉积地层与新特提斯洋的俯冲闭合密切相关。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南拉萨地体的研究不断深入,在中新生代岩浆岩、构造演化等方面取得了大量开创性成果,但关于下侏罗统甲拉浦组的沉积记录研究较少。研究区甲拉浦组地层位于南拉萨地体北部,其沉积物记录了早侏罗世盆地的沉积环境、物质来源、发展历史及构造演化等方面的信息,对于确定盆地构造属性、限定新特提斯洋的俯冲时间等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详细的野外地质调查基础上,结合区域地质资料和大地构造演化背景,利用岩相学、地球化学、碎屑锆石年代学等方法,对甲拉浦组的沉积地层进行了系统的沉积相和物源分析,确定了甲拉浦组的盆地构造属性、沉积环境、沉积时限、主要物质来源等。研究表明,甲拉浦组形成于新特提斯洋向北俯冲的活动大陆边缘弧后盆地环境,沉积环境为以扇三角洲为主体的海陆过渡相。岩石组合主要为碎屑岩夹火山岩,火山岩中保留有南部拉萨地体桑日群和叶巴组火山弧的沉积记录。局部地区出现的灰岩夹层可能代表了小范围的海侵事件。碎屑锆石U-Pb最年轻锆石年龄为~181Ma,代表甲拉浦组的沉积下限,并获得火山岩夹层安山岩的U-Pb锆石年龄197.1±1.5Ma(MSWD=0.77)。火山岩、沉积岩主微量元素特征显示,火山岩为钾钙碱性系列,富集Rb、Ba和Pb等大离子亲石元素,相对亏损Nb、Ta、Ti等元素,Eu弱负异常,显示出弧火山岩的亲缘性,构造环境接近活动大陆边缘的大陆岛弧。沉积岩富集Rb、Nb、U等大离子亲石元素,亏损Ba、Nb、Ta等高场强元素;球粒陨石标准化稀土元素配分曲线具有右倾模式,指示源区与火山岛弧有关;碎屑岩沉积环境判别图也表明沉积岩母岩具有岛弧性质的火山岩特征。地球化学及碎屑锆石的物源分析表明,甲拉浦组沉积物主要来自于拉萨南部晚三叠-早侏罗世具岛弧性质的火山岩浆活动物质,同时伴有少量古老基底沉积再循环物质的混合。新特提斯洋向北俯冲不晚于早侏罗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