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东北地区被清朝统治者视为“先祖龙兴之地”,入关后对之实行封禁政策,但却因此导致清代东北地区政治、经济、军事、文化落后。清初对东北地区的记载也比较疏漏,这就为我们研究清初东北地区的史事带来了一定的困难。清人高士奇于康熙二十一年(公元1682年)随康熙帝东巡,记沿途见闻,后于康熙二十三年(公元1684年)撰成《扈从东巡日录》。可以说,此书是清代东北地区最早的地方史著作之一。全书分为两卷,补以附录。这部书虽仅记八十日行程,内容却十分丰富,上迄远古,下及清初,涉及了政治,经济,军事,民俗,地理,历史,居民生活等各个方面;间附记事,抒情诗作,使我们从不同侧面进一步了解了当时的社会风貌。所记资料于各地设置,沿革等有考订之功。书中保存的吉林风俗资料,部分内容是第一次见于书面记载。《扈从东巡日录》有珍贵的史料价值,为史志工作者提供了宝贵的资料。近些年来,在东北地方文献学研究领域,学者十分重视此书的史料价值,相关论文及专著引用书中内容作史料较多,但是对此书进行全面而系统的研究却不多见。本文试图通过对高士奇《扈从东巡日录》的研究,使人们更好的了解当时东北地区的历史,兼及东北地区的经济,政治,风俗人情等情况,为进一步深入研究东北地方文献和东北地方史提供一些史料和参考。本文首先从生平简介、仕途之路、主要作品等方面对高士奇进行简要概述,并对高士奇作出评价。其次,对该书的历史渊源,成书背景,版本流传进行细致的梳理研究。文章的重点在于对《扈从东巡日录》内容的研究,分别从历史、文学、民俗、建置沿革四个方面进行分析,深入探究其学术价值。最后对该书的学术价值及史料价值进行系统的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