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士奇及其《扈从东巡日录》研究

来源 :东北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zm09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东北地区被清朝统治者视为“先祖龙兴之地”,入关后对之实行封禁政策,但却因此导致清代东北地区政治、经济、军事、文化落后。清初对东北地区的记载也比较疏漏,这就为我们研究清初东北地区的史事带来了一定的困难。清人高士奇于康熙二十一年(公元1682年)随康熙帝东巡,记沿途见闻,后于康熙二十三年(公元1684年)撰成《扈从东巡日录》。可以说,此书是清代东北地区最早的地方史著作之一。全书分为两卷,补以附录。这部书虽仅记八十日行程,内容却十分丰富,上迄远古,下及清初,涉及了政治,经济,军事,民俗,地理,历史,居民生活等各个方面;间附记事,抒情诗作,使我们从不同侧面进一步了解了当时的社会风貌。所记资料于各地设置,沿革等有考订之功。书中保存的吉林风俗资料,部分内容是第一次见于书面记载。《扈从东巡日录》有珍贵的史料价值,为史志工作者提供了宝贵的资料。近些年来,在东北地方文献学研究领域,学者十分重视此书的史料价值,相关论文及专著引用书中内容作史料较多,但是对此书进行全面而系统的研究却不多见。本文试图通过对高士奇《扈从东巡日录》的研究,使人们更好的了解当时东北地区的历史,兼及东北地区的经济,政治,风俗人情等情况,为进一步深入研究东北地方文献和东北地方史提供一些史料和参考。本文首先从生平简介、仕途之路、主要作品等方面对高士奇进行简要概述,并对高士奇作出评价。其次,对该书的历史渊源,成书背景,版本流传进行细致的梳理研究。文章的重点在于对《扈从东巡日录》内容的研究,分别从历史、文学、民俗、建置沿革四个方面进行分析,深入探究其学术价值。最后对该书的学术价值及史料价值进行系统的总结。
其他文献
支持向量机(support vector machine,简称SVM)是一种基于结构风险最小化原理的分类技术,也是一种新的具有很好泛化性能的回归方法.提出了一种将回归问题转化为分类问题的新思
迟子建的长篇小说《额尔古纳河右岸》取得了公认的成就,文坛上好评如潮。作为一个汉族作家,在这部小说中,迟子建以“他者”的身份,描述了鄂温克族近百年的变迁史,这是非常引入瞩目
学位
“文学边缘化”最早是在20世纪末90年代初提出的,这一话题一经提出便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人们从不同的角度来阐述自己的观点,得出了各种不同的结论。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表
学位
儒家和墨家在先秦时期并称“显学”,自从墨家产生的那天起,墨家就和儒家有千丝万缕的联系。作为对中华民族心理和性格塑造起到巨大作用的两大学派,先秦时期的道家、法家、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