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d小调恰空舞曲》是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的《六首无伴奏小提琴奏鸣曲与组曲》中的第二首《d小调组曲》的末乐章。但其篇幅却远远超过了组曲里的前四个乐章,并且具有浓重的感情色彩,其内涵和深度也远远超过了其它的几首组曲。这首作品不仅在小提琴届具有圣经一样的地位,在后来的各个器乐改编中也受到更多音乐家的喜爱。在演奏完意大利作曲家费鲁奇奥布索尼改编的《d小调恰空舞曲》,对于这首《d小调恰空舞曲》有了更为切身的感受。这篇论文的目的有三个,第一个是对于巴赫时期的音乐风格和巴赫的音乐特点的掌握,第二个是对于布索尼的改编曲的特点总结,第三个就是演奏布索尼改编后的《d小调恰空舞曲》中的一些经验上的分享。通过对以往资料的整理和搜集,将巴洛克时期恰空舞曲的发展转化过程,和这一时期音乐形成的各种外界因素的介绍,来了解巴赫的音乐特点成因。从内因上也简略的分析巴赫的宗教情结形成的原因,从而能更详细的理解巴赫创作的《d小调恰空舞曲》的特点和思想感情。众多的音乐家中费鲁奇奥·布索尼并不算是最耀眼的一位,但是他的巴赫作品改编曲却让他成为了音乐史上的明星。通过对这位意大利音乐家的生平介绍,和布索尼所处的浪漫主义末期和新古典主义时期的交接点,通过对这两种时期对比式的介绍,可以了解到布索尼的音乐历程和他的改编音乐的特点。本文的第三部分,也是篇幅最大的部分,是本人通过对布索尼改编的巴赫《d小调恰空舞曲》的演奏心得分享。全篇是通过变奏的形式来进行分析的,分别对每一变奏的思想感情,所需要注意的技巧,和与小提琴版本的对比来进行阐述的,通过这样能将作品的思想和演奏进行一种经验上的交流,希望能帮助对这首作品感兴趣的音乐人。每个人在演奏的时候对同一首的作品理解和切入点都不同,表达的情感也不同。但任何作品的演奏都是要建立在对作曲家的了解上,再加上后天自己对作品的努力追求上。《d小调恰空舞曲》无论在技巧上还是在情感表达上,都是十分考验演奏者的。但也因为这样内容深刻,技巧复杂的作品,在演奏的时候,即提高了演奏的技巧,也在了解作品的同时反省自己的人生道德观,这正是每位音乐爱好者的乐趣所在。希望通过这篇文章,能让更多的音乐者了解巴赫,也发觉更多优秀的音乐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