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福乐智慧》是维吾尔族古典文学的杰出代表,是公元十一世纪我国历史上喀喇汗王朝时期,用回鹘语写成的一部长诗。长诗共有一万三千二百九十行,由八十五章正文和三个副篇组成。书中共有四位主人公即国王日出、大臣月圆、大臣之子贤明、隐士觉醒,作者通过人物的对话及辩论的方式,来表达自己对智慧与知识、法治与公正、道德与宗教、人与人相处之道的思想。作品所阐述的治国理念、宗教观念和人际相处之道,对我们今天进行的社会法制建设、和谐社会的构建、民族关系的协调仍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从《福乐智慧》这部著作内容中所提供的信息资料来看,优素甫·哈斯·哈吉甫出生于喀喇汗国前首都,后来成为该王朝主要城市之一的巴拉萨衮。优素甫·哈斯·哈吉甫经历了喀喇汗国最为辉煌的时代,这个时期同时也是一段十分不稳定的时期。诗人在公元1069—1070年之问,大约在他50岁时,依借远大的理想和灵感为动力,在喀什葛尔完成了著名长诗《福乐智慧》的写作,并保存了几年,进行了多次的修订之后,将此巨著郑重地献给了桃花石·布格拉·喀喇汗·艾布·阿里·哈山,即哈山·布格拉汗。布格拉汗阅读了诗人的这部长诗之后,赐予了诗人"Has hajip(哈斯·哈吉甫,即御前侍臣)”的官衔(称号),同时邀请他来参与国家政事的管理。《福乐智慧》不仅体现了维吾尔族的宗教观、民族观、治国观及处世之道,同时也反映了喀喇汉王朝时期的社会经济状况、社会阶层状况、民族民俗特点、文化艺术水平。对于《福乐智慧》的研究,有从历史背景角度出发的,如对作者生平、喀喇汗王朝政治背景的研究;也有从法制、法学角度出发的,如对国王的治国观、法治观的研究;有从维吾尔古典文学角度出发的,如对《福乐智慧》中诗歌的阿鲁孜韵律,鲁拜体,玛纳斯维体的研究。有从宗教角度出发的,如对维吾尔族历史进程中各时期不同的宗教信仰的研究。也有从教育角度出发,对《福乐智慧》中家庭教育观、育儿观的研究。对《福乐智慧》的研究层面非常广泛,但是目前对于书中体现的民族观和宗教观的研究并不深入,可以说此方面的研究处于短板。本文通过对《福乐智慧》的研究,找出作品中所蕴含的民族观、宗教观,从民族理论的角度出发来研究《福乐智慧》,这也对《福乐智慧》的研究提供了不一样的视角,希望能在一定程度上拓宽《福乐智慧》的研究范围。文章内容分为三个部分:第一章研究分析《福乐智慧》产生的社会背景,包含喀喇汗王朝的政治、经济、文化、民族背景;介绍《福乐智慧》的主要内容,论述作者关于“法治与公正”、“智慧与知识”、“现世与来生”以及“道德品质”的观点,关于《福乐智慧》产生的影响;以及优素甫·哈斯·哈吉甫的历史生平,作者的历史地位。第二章研究分析《福乐智慧》的民族观,其中包括喀喇汉王朝的民族构成;通过对维吾尔文化与其他文化的和谐交融、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的和谐交融,来分析各民族文化交融的特征;并且具体分析作品中体现的各民族相处之道;通过以上的研究,提出有关民族理论的相关民族政策以及建议。第三章研究分析《福乐智慧》的宗教观,首先介绍喀喇汗王朝的宗教概况,分析维吾尔族在各历史阶段的宗教信仰;其次具体分析《福乐智慧》中体现的宗教观;通过以上的研究,具体提出相关民族理论的宗教政策。力求在前人的研究基础上,对《福乐智慧》的民族观、宗教观、两个方面的研究,拓展新的研究领域。了解维吾尔文化,维吾尔处世哲学,为今天的民族政策的制定和实施提供有益的历史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