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当前世界经济形势不容乐观的背景下,中国审时度势提出了“一带一路”战略,“一带一路”包含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该战略的旨在加强中国与周边国家及区域的合作往来,是中国新时期对外开放的重点战略,是促进欧亚国家共同繁荣互利共赢的必然选择。“一带一路”一经提出,就得到全国人民强烈的讨论和世界各国政府积极回应。该战略是中国为推动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而提出的国际区域经济合作的新模式。其核心是促进经济要素的有序自由流动、资源高效配置和市场深度融合,推动开展更大范围、更高水平、更深层次的区域合作,共同打造开放、包容、均衡、普惠的区域经济合作框架。“一带一路”战略作为区域合作的新模式,应该把建设的重点和基础放在贸易畅通上。“一带一路”沿线各国与中国的贸易往来具有很强的互补性,随着“一带一路”贸易道路的打通和贸易规模的扩大,贸易乘数效应将促进交易效率的提高,各国经济将会快速增长。为此,我国对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贸易合作寄予相当高的期望,积极推进开展签订一系列贸易合作协定,加强多边贸易合作,扫除贸易发展障碍,为我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贸易发展铺平道路。目前中国与“一带一路”国家的贸易状况如何?影响双方双边贸易的因素又有哪些?影响程度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必将会极大地推动中国与“一带一路”国家双边贸易的发展。为此,本文参考相关文献将“一带一路”64个国家分成了六大本版块,并对中国与六大板块的贸易现状、贸易关系、贸易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从2001-2016年,中国与“一带一路”六大板块的贸易成交量不断攀升,贸易发展十分迅速。本文通过考察贸易结合度指数(TII指数)、显性比较优势指数(RCA指数)、HM指数具体分析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贸易关系和贸易特点。研究发现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贸易结合度越来越紧密,出口贸易既有互补也有竞争,并呈现出非对称性的特征。此外,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之间的出口侧重各有不同,彼此之间既有互补也有竞争。本文基于2001-2016年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64个国家的进出口贸易的面板数据,从空间视角出发,利用进出口需求模型,对中国与“一带一路”国家双边贸易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结果显示:各个影响因素对中国与六大板块的进出口贸易影响作用相同,但影响程度不同,中国的GDP回归系数显著为正,表明对中国与“一带一路”国家的进出口贸易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经济实力越强的国家,市场规模越大,生产能力越强,即存在显著的母国效应。地理距离成为阻碍双边贸易的重要因素,尤其是对中东欧,西亚、中东板块的负向作用影响十分显著。人民币国际化对出口、进口的影响不同,对出口起到了明显的阻碍作用,而对进口则起到一定的正向作用。制度距离和相邻效应的回归系数均为负,它们对中国与“一带一路”国家的进出口贸易起着较为明显的抑制作用。贸易便利化条件的参数估计值为正,对双方贸易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但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经济发展程度较低,贸易便利化条件不高,对其进出口的促进作用十分有限。